正文 我國內地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教學學術發展探究(1 / 2)

我國內地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教學學術發展探究

高教高職研究

作者:徐常翠 劉岩 高琳琳

摘 要: 教學學術思想為改善教師專業發展環境、促進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提供了思路。廣大教師應增強教學學術意識,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將其主要任務落實到教學及教學研究上,提升教學學術水平理應成為地方大學求生存、求發展的命脈。

關鍵詞: 地方大學 本科院校教師 教學學術發展

地方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地方大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大學作為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找好定位方向,依托行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圍繞本地區實際情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麵組織開展各項工作,以教學為中心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把重點放在教學研究上,以高質量的教學培養學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推動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並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

一、教學學術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教師要有效開展教學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學識,即教學學術。提出這一理論的美國學者歐內斯特·L·博耶認為:“當教學被看成學術水平,它是用來教育並培養未來的學者;教學被看做一門學術性事業,是教師深刻理解自己開始懂的東西;教師把教學看成能動的過程,教師首先要當一名好學者,同時把自己當做學生。教學學術注重教師對自身與學生之間的理解,不僅是授人以魚,傳授知識,同時改造和擴展知識。”優質的教來源於優質的學,包括教師對本專業領域的深入鑽研,同時啟發學生心智、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並指導學生朝著自身目標發展,由教學促進自身創造性發展。創造性的教師是“那些把教學作為自己畢生的挑戰而嚴格要求自己的導師們”。我國耿冰冰認為:“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是大學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通過教學研究、與同行、學生合作交流、反思實踐等活動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教師自身應對問題有思考、有研究、求解問題,並能從中合作,與人互動,獲得成就感。”

通過對教學學術內涵的界定可以看出,教學學術至少包括以下三個特征:

1.教學學術研究的內容是教學活動,教學學術是教學的學術性體現;2.教學學術是對知識的傳遞、傳承及擴充與擴展,教學學術需要學科教學知識;3.教學學術需要教師建立“教學共同體”,教學學術要求教師首先有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同時有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並且與學生、同行、專家進行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集體、團隊中獲得自身發展。教學學術需要公開地進行評價和交流,隻有當教師把教學當成持續性教學反思活動並且係統地反思分析時,這時的教學研究才能被稱為教學學術。

二、地方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現狀

1.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大學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創造者和傳遞者,有好的專業知識不等於有教育知識,還應該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引導者。教不出“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學生,對教師而言,就是失敗的。教學是一門學問,同樣要進行研究。教師先要認清教師的行為導向,近年來教師聘任晉升製度明顯向科研傾斜,直接影響教師的行為導向。由於學術評價單一,傾向於同一標準對全體教師提出要求,使所有專業所有教師麵臨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壓力。教學所占比例不大可以說是小,而且評價標準不夠規範,評價指標量化不合理,教師之間無法拉開差距。因此,教師在這樣的政策引向下,隻能花費大量精力進行科研項目研究。注重純科學研究,忽視教研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教師的教學熱情受到很大影響,不求更新、更好地教學,把教學當做副業,甚至不愛學生,不愛教學,這樣的結果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師總體教學學術水平需要提升。首先教師在思想上缺乏教學研究意識,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缺乏自覺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幫助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有些教師有認識上的誤區和行動上的偏差。教師應認識到灌輸現成的知識是很初級的教學活動。同時,地方高校教師普遍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這樣潛心研究時間就少。適合地方高校教師的培訓和進修機會較少,教師缺乏與外校的交流,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教學環境中,教學能力與教學能力提高緩慢。教學學術活動不活躍,部分教師從事教學學術的興趣、積極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