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對心理谘詢情況的調查。
調查問卷的後6題為自行設計的題目調查大學生對心理谘詢的一些看法。認為學校有心理輔導室且經常有學生來谘詢的占到52.4%,認為從來沒有人到心理輔導室谘詢的占到32.9%。有38.38%的學生不知道哪裏可以提供心理谘詢服務,30.27%的學生會擔心由於別人誤解而拒絕去心理中心谘詢,僅有38.4%的學生認為校心理谘詢中心或醫務室的谘詢是專業的。
3.討論
3.1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的大學生的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為65.47%,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達到衛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心理保健知識知曉率達到70%的要求,該調查結果與閆芳等[2]在2013年的調查結果和王變雲等[3]在2014年的調查結果是相一致的。同時調查顯示,高年級大學生的精神衛生知曉情況高於低年級學生,且大學生對基本精神衛生基礎知識的了解還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典型的精神類疾病及相關症狀的了解還有所欠缺。這說明學校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方麵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網絡時代到來的大背景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完善以適應這些思想超前但心智還不夠成熟的“90後”大學生。筆者認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較好的教育模式之一[4]。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門診心理谘詢和網絡心理谘詢的傾向是基本持平的。
3.2與精神衛生機構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認可度。
調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心理谘詢中心或醫務室的谘詢是不夠專業的。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校心理谘詢體係不夠完善的一麵。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大多是具有心理學教育背景的專業課教師、校醫務室工作人員、輔導員、班主任,大都以兼職為主,專職人員匱乏。一方麵他們的個人精力有限,另一方麵確實存在理論基礎不紮實,缺乏培訓及谘詢技術欠缺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高校如果能夠建立與精神衛生機構合作的機製,則不但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認可度而且可以輔助高校鑒別、診斷學生患有的精神類疾病,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學校處理此類問題的風險。
3.3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質。
從對困擾學生的人際關係的調查可以看出,與教師的關係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生的主要人際關係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從“幼兒園教師暴力虐童事件”到“教師性侵學生事件”等的報道都表明了“校園的冷暴力”——“師源性傷害”[5]已經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針對學生,教師的心理健康應該是關注的重點。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是反映教師素質的指標之一,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從學校管理層麵上講要關愛教師,給教師減壓,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對教師來說更要提高自身素質,愛崗敬業,與時俱進;最終成為學生尊重、家長滿意、社會稱讚的教師。
參考文獻:
[1]朱紫青,張明園.重點人群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基線調查的問卷設計[J].上海精神醫學,2005,17,5-11.
[2]閆芳,李文秀,靳偉國,等.北京市高校大學生精神衛生知曉率及對精神疾病態度[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3,21(6):822-825.
[3]王變雲,朱曉卓.寧波市大學生精神衛生知曉率及對精神疾病態度[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3):70-72.
[4]薑巧玲,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6):81-86.
[5]劉愛萍.高等教育師源性傷害限項剖析[J].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1):84-87.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指導項目《高等學校精神疾病類學生救濟體係研究》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閆璐穎,項目批準號:2013SJDFDY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