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黨史教育麵臨的難題與對策
高教高職研究
作者:王凱濤
摘 要: 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緊隨教育改革潮流,實現自身教育模式的巨變,方可在職業院校中培養更為全麵的社會人才。而在高職院校教育中,文史藝術類基礎教育一直作為職業教育活動中的難題普遍存在,其中包括黨史教育。高職院校學生由於麵臨社會就業的壓力和職業規劃的實用性特征,使院校在教育活動布局中,往往對黨史課程等人文學科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一些教育問題出現。如今深化高職院校教育體製,重點之一就是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高職學生的黨史教育,在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的同時,不忘其對國家意識形態的忠誠與信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黨史教育 意識形態
引言
職業教育往往側重於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在增強自然科學的教育精度的同時,或多或少忽視社會科學的教育,造成職業學生綜合能力“一邊倒”的跡象,自然不利於高職院校生的全麵發展,與國家人才強國戰略背道而馳。黨史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教育中的重點,有助於學生樹立對國家意識形態的信仰與遵循,在未來社會深造過程中,能夠保證遵守對黨的熱愛和忠誠,與自身學習所得的技能相結合而言,便能夠使自己朝“德才兼備”的方向迅速發展[1]。解決高職院校中黨史教育的重點難題,並積極出台對策,正是當前高職院校推動教育改革麵臨的一條必經之路。
一、高職院校在黨史教育中的難題
(一)理科教學為主,文科教學次之。
由於職業教育意在培養實用型社會人才,理論層麵的知識引導在客觀上處於次要地位,因此高職院校對黨史教育重視程度和執行力上的不足,便成為職業教育中的首要難題。在職業教育中,與改造客觀世界直接聯係的自然科學占據首要地位,而各種文科教育則屈居次要位置。這種職業教育體係的現狀便注定了黨史教育在學生學習範圍中“邊緣化”的命運。學生處於對自己未來發展的現實性需求,往往將與技能相聯係的理科知識學習放在核心地位,並在學習過程中投入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而將與實用性聯係不大的黨史教育擱置一邊,甚至視而不見,阻礙自身全麵發展的道路,不利於更好地適應社會。
(二)知識教學為主,信仰教學次之。
即便高職院校文科教育在教學改革潮流推動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重視和關注,但是和如今高校教育中呈現出的問題如出一轍,就是政治或者黨史的課堂教育,仍然以單純的知識教學為主線。殊不知黨史教育是一門地地道道的信仰教育,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建國曆史的講授與反思,體驗當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蘊含著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國民應當樹立的愛黨愛國意識,並在這種意識驅動和指引下,更積極努力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使用技能,進而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2]。然而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仍然沒有在意識形態教育活動的改製上,實現從知識教學到信仰教學的蛻變和飛躍。黨史中創業精神與革命精神的傳播,仍舊采用硬性知識的符號形式,體現在學生對卷麵分數的片麵需求上,而非在意識觀念中一種精神麵貌的全新樹立。
(三)缺乏係統有效的黨史考核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