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條件有限把想對救援人員說的話寫在紙上或通過郵件的形式發至對方的郵箱。
讓自己內心的情感得以釋放,暗示自己對方一定已知道這信上的內容。
4多與周圍朋友和親人溝通,讓自己感覺到周圍有很多人的陪伴,並可以與他們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
如果對遠方的救援人員很牽掛,但聯係又有困難,內心感到焦急不安的情況下,可以哭出來,不用壓抑自己的痛苦感受。
別忘記其他救援人員的家人和你有一樣的經曆和類似的感受,試著和他們談談。
第四部分媒體期待“克製性采訪”成為所有地震災難報道媒體的共識。它對傷痛者的體恤與慰藉,更能體現出一個媒體的道德準則與人性關懷。
(摘自《新京報》)新聞背景:一位被埋在廢墟裏的九歲小學生唱著歌,堅強地等著被救;而麵對媒體的頻繁采訪,這位孩子卻情緒失控,在醫院裏大喊大叫。赴川進行心理救助的武漢心理學專家施琪嘉教授呼籲:對獲救人員的采訪要有節製。
(摘自《長江日報》)在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新聞媒體的及時跟進和記者深入災區的細致報道對於抗震救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旦是,有些媒體的報道方式和記者的采訪方式卻值得商榷。有些記者不顧場合,在搶救傷員的緊急時刻進行采訪,分散了救援人員的注意力;有些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不顧方式與方法頻繁與被埋的災區群眾和剛被援救出來的災區群眾進行對話,消耗了他們的體力;還有些記者不顧災區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頻頻提出一些不該提的問題,讓災區群眾反複回憶3卩些黑暗的時刻和不堪往事,心靈再次遭受創傷。
這些“疏忽”的采訪,在地震災難報道中不是孤例。不可抹殺媒體善意的出發點,作為“社會良心的守望者”,他們積極采訪災後生還者和無私奉獻者是希望呼籲全社會關注災難,頌揚眾誌成城的抗災精神,這樣的目的值得禮讚。但任何采訪都應謹守道德底線,媒體應進行“克製性采訪”,在關注災情與抗震動態、弘揚民族精神大力抗災的同時,盡量繞過那些顯而易見的、可能因采訪而生的“人造傷痛”,不能忘去卩報道的“人性化視角”。
四十六、地震災難采訪應注意些什麼?
采訪幸存者時多提正向問題,例如:你是怎樣在廢墟下堅持下來的?
進行訪問時要依據確實的數據或證據。
對幸存者的信息要保密。
跟采訪組織的代表與聯絡人聯係統一安排信息發布。
不提被訪問者可能不願意回答的問題。
保護幸存者,采訪過程中要讓他能夠控製采訪內容和時。
避免不同媒體重複多次采訪某個人,避免因重複創傷經曆而造成被采訪者對創傷的記憶更加清晰,這可能使被采訪者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不要追問令被采訪者痛苦的細節,例如: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地震瞬間逃生的具體情況。
不要在搶救人員工作的時候去采訪,以免分散其精力和力。
在采訪的第一現場,記者首先要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以免使自己也成為被搶救的對象。
四十七、報道地震災難時應注意些什麼?
報道宣傳的主題應該是正麵的、積極的,能燃起人們的希望的。
盡量避免播放過於殘酷、血腥的場麵,以免使更多人的心靈受到傷害。
要遵循有序、理性、科學的原則。
報道的內容有助於反映特殊團體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孩子與殘障者。
報道內容有利於激起民眾的救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