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一般來說,對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需要選擇合適患者的專業人員,並在恰當的治療關係基礎上進行係統的相關治療。總體目標是幫助患者提高應對問題的技巧和能力,發現和認識其具有的應對問題的資源盡快擺脫應激的狀態,恢複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不恰當的應對造成對自身更大的損害。就患者所處的不同階段,其策略上亦有所差異。

回避、否認、麻木階段的治療策略對於此類患者需要鼓勵其複述創傷性經曆在此過程中,幫助其重新看待與處理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後果,以減少患者對自身情緒的壓抑。鼓勵患者通過描述、聯想、回憶等過程重新體驗創傷性經曆,並充分表達、宣泄3卩些被壓抑的情緒。治療者通過解釋情緒的產生和作用,幫助患者理解並重組自身的情緒及感受。此過程中亦可鼓勵和調動家庭、朋友及其他社會支持係統的作用,以緩解患者的麻木狀態。

強迫性重複、反複重現創傷性體驗階段的治療策略通過減少相關的束彳激、重新組織已感受到的信息、允許患者對別人的依賴並予以支持等措施,幫助患者重新整理對外界的認識;通過幫助其區分現實與幻想、改變當前認識事物的方式、區分患者自身和外界客觀的原因、教育患者忽略與災難應激有關的信息等,以達到幫助其理順和重新組織心中痛苦的經曆的目的;通過脫敏、放鬆訓練等幫助其緩解焦慮情緒等。

藥物治療必要時可以服用小劑量的抗焦慮、抗抑鬱藥物進行治療,但僅為對症治療。

其他治療增加可以對患者產生支撐作用的關注點,例如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以及推動家庭、朋友對他的關心、支持等等。

八、災難後出現的心理反應是精神病嗎?

水災、地震、空難、疾病暴發等突如其來的災難事件發生時,個體所處的緊急狀態會表現出情緒、認知、行為活動等一係列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出現各種輕重不一的軀體和心理症狀,嚴重時產生意誌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心理應激反應是一種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未達到疾病程度,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約100?200的人會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其他心理疾病以及自殺等心理衛生問題;隻有極少數人因為出現持續幻覺、妄想、嚴重行為紊亂等才算是精神病。

九、災難後出現心理反應的結局有哪些?

由於遭遇創傷的程度、個體差異及應激的處理方法不同災難後出現心理反應的結局也不同,一般有四種結局。

順利度過應激事件,並學會處理應激事件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2度過應激事件,但留下心理創傷,影響今後的社會適應;經不住強烈的刺激而自傷自毀;未能度過應激事件而出現嚴重心理障礙。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應激事件都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或者極端的影響。他們需要恢複對現狀和生活的信心,加上親友間的支持,能逐步恢複。

十、什麼是心理危機幹預?

心理學領域中,危機幹預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心理危機幹預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二是恢複心理平衡與動力。地震後危機幹預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並穩定由地震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複心理的平衡狀態。

心理危機幹預適用於創傷性應激事件的幸存者、事件目擊者、事件當事人的親人和救援人員。實施時間可以是創傷性應激事件發生後數小時、數天或幾個月。

危機幹預工作往往在避難所、幸存者家裏以及幸存者的聚集地,由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等進行。工作形式可以是一對一的會談、小組會談、遠程電話或網絡視頻的會談等。危機幹預的策略包括:在讓患者感到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幸存者表達對地震的感受、想法,以減少因情緒壓抑而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尋找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例如鼓勵其與家人或友人進行人際交往,以防止幸存者因心理創傷而出現社會功能減退;開展精神障礙預防和應對方麵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