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有倍增效應,你越成功,你就會越自信,成功便越多;而失敗則會使人灰心喪氣,離成功越來越遠。從這種角度來說,成功是成功之母。28歲前的女人要善於贏得社會的認同,這樣一個一個的驚喜將接踵而至。
成功孕育成功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馬太福音》: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裏,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成功者越成功,失敗者越失敗。現象十分明顯:富人享有更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結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往往一直孤獨;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拋頭露麵的機會,因此更加出名;當了明星的,會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金錢方麵也是如此,如果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本錢比別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裏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資本雄厚的企業可以盡情使用各種營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而小企業隻能在夾縫裏生存。
可以說,無論是在生物演化、個人發展等領域,還是在國家、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都普遍存在。
這就是成功的連鎖反應,一個方麵的成功可以帶來多方麵的成功,包括金錢、特權、榮譽、地位、影響力、人際關係等,這就是成功人士的馬太效應。但是這個效應卻不是成功者自己製造的,而是由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給他們加上去的。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很羨慕成功者,有時甚至崇拜他們,這種崇拜會使我們更加接受他(她),甚至愛屋及烏,喜歡他(他)的喜歡,悲哀他(她)的悲哀。但是,為什麼我們自己不做個成功者呢?
人們常說,機會人人都有,就看你能不能發現,能不能抓住。
每位28歲前的女人們,都應該力求上進,爭取成功,都必須培養自己的前瞻眼光,用超前的意識去想一想、看一看,有沒有什麼潛在的“契機”可以抓。若有,就要抓住不放,並讓它成為你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然而,機運不會從天而降,機運隻會光臨有所準備的人。主動尋找機運,才能把握機會,獲得成功。
成功的人似乎都有敏銳的直覺、判斷力以及獨到的眼光,事實上,這些都是經過長期經驗累積而來的。
發現機會,把機會轉化成為事業確實要獨具慧眼。要知道這種機會後麵代表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競爭優勢、豐富的利潤或獨占的事業。
成功的人往往都具有冒險精神,高利潤也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但是,冒險必須與準確的判斷相配合,要看得準,並要大膽、果決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