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安娜》,感觸頗多。
我不喜歡安娜了,從演員的外形到安娜的性格以及她的故事,我居然都不喜歡了!
若幹年前,小女孩的時候,初看《安娜》,我對她的言行可是全部的給予認定和認可的啊。在我的心中,安娜是個美麗的且真且善的女子。也正是因為此,有這樣一個重看機會的時候,我重看了《安娜》。
但是,在花兩個小時看完碟片之後,我心中的那個美麗的女子還有那個美麗的故事,被一些東西給擊得粉碎,變成了一些紛紛揚揚的碎片,甚至於粉末。
安娜的丈夫固然有缺點,但是,他對安娜確實是不錯的,縱然這其中“麵子”問題也占了很大的因素。然而,他對安娜的底線隻不過是不要在他的家中接待她的情夫,而且,當安娜病危的時候,他甚至於請求渥倫斯基陪伴在她的身邊,並且祈禱如果她能夠好起來,他便在離婚書上簽字。從某個角度上來說,作為一個男人,要做到這點,恐怕並不是很容易的。
渥倫斯基,他年輕,他狂熱,他有激情,他執著,但是,他那樣公然地肆無忌憚地闖入別人的家庭,他也實在是過於猖狂了。他愛安娜以及後來的不愛安娜,那是他尊重自己的感情和感受,是值得肯定。但是,他隻在意他自己的感受,而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這就不值得肯定了。他沒有給予別人以最起碼的尊重和理解,說實在的,他有什麼資格那樣地忽略別人的感受呢。
至於安娜,我或許用過遇人不淑來形容她的,也曾為她唏噓下淚,因為我總覺得是渥倫斯基辜負了她,讓她陷於不像母親不像妻子不像上等人的尷尬境遇,所以,當她連渥倫斯基的愛也失去了之後,她所能選擇的隻有臥軌自殺這一條路。但是,我現在不這麼覺得了,我覺得,她的不幸,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在於她自己,她的旁若無人,她的我行我素,她的易怒,她的倔強,甚至於她的過份單純,這些都造成她的不幸。
在我看來,無論安娜選擇她的婚姻還是選擇她的愛情,我都能夠理解,至少是諒解,因為人生有很多時候都是處在兩難夾縫中的,要作出正確的判斷並不容易,何況,這世間也並沒有什麼絕對的正確與錯誤,所謂的錯誤隻不過是在不恰當的時間或是不恰當的地點做了一些不恰當的事情而已,也許換過一個場合,這錯誤反而成為了經典的正確。
我覺得安娜的錯誤不在於她選擇了什麼,而在於她不知道選擇也意味著放棄。當人生麵臨選擇的時候,會得到一些什麼的,但也必然會失去一些別的什麼的,魚和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譬如安娜,她選擇了愛情,這就意味著她必須放棄家庭、孩子、名譽以及她所喜歡的上流社會的生活。如果不能正視或者不能夠忍受失去那些東西的寂寞與痛苦,那麼就不要進行那樣的選擇。當然,一旦擇定目標,便意味著新的開始,而絕無易轍之可能。
我記得孩子出世的那一年,有朋友來看我。我抱著我那尚未滿月的兒子,臃腫得不行,而我那位朋友還在滿天亂飛,她衣著光鮮,舉止輕盈,但她卻說羨慕我,可她同時也還是對我說:“臨岐而迷也是一種美麗。”是的,臨岐,意味著選擇,意味著放棄,放棄有失去的悲壯,選擇有收獲的快樂,所以,這一時間的迷惑和迷亂,還真是一種美麗,而且,那可預測卻並不完全可知的未來也是一種美麗。
想到這裏,忽然覺得,自己又犯傻勁了,那樣的癡迷於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劇中人物,自有他自己豐滿的血肉和情感,並不需要以我們的喜愛與否來作為存在的基礎的,托爾斯泰其實還是給我們寫出了一個美麗的悲劇的,並且形象地告訴我們:臨岐而迷也是一種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