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靜靜明月光(1 / 1)

早就知道張愛玲的,寂寞的文壇上將她炒作得那樣熱乎,但是,從來也沒有去留意她,生性好靜的我不懂得也不屑於去趕時髦。

直到有一天,學生交給我一篇關於她的畢業論文,我才不得不找來她的作品,《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一篇篇地看了起來,那時候,我對她下了“粉質”的概括:豔麗、細膩、凝滯。那是因為所寫的內容過於沉重,讓人有一種無法順暢呼吸的澀感,仿佛春天裏的時候鼻腔中粘有了花粉一般。

後來,在趙薇主演的《老房有喜》中有這樣一個的鏡頭。一對深深相戀的情人被迫分手,許多年以後,身為導遊的吉祥向遊人們介紹說:“這是當年張愛玲黃昏時最愛漫步的地方。”那是一條濃蔭匝地的潔淨小路,很幽靜,很深遠,夕陽餘暉下,樹梢、路麵、行人,都染著一層淡淡的黃暈,美極。但是,依然年輕的吉祥臉上卻帶著一點兒暮年時候的落寞神情,仿佛就是當年的張愛玲。

再後來,在三槐居網站上,我又看到一個很美的MTV,蔡琴主唱的《月光》,但是,動畫的製作者把它定位為“獻給張愛玲的歌”,想來是張氏的愛慕者。動畫做得很精致,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朦朧的月光,還有那無端的心慌,同樣的美極。“年青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雙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去,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當張愛玲的這段名言在屏幕上緩緩推移的時候,更是美得淒絕,讓人心中有一種說不出愴然。

我聽了一遍又一遍,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欲一哭。月亮是朵雲軒信箋上的淚珠,陳舊而迷糊;而我此刻的淚珠卻是黛色天幕上的月亮,清冷而清晰。

直到那個時候,張愛玲才在我的心中的了一席之地。也是直到那個時候,我才開始有了不再錯過張愛玲的願望。因此,在看到《驚世才女張愛玲》這本小書,我立刻就把它給抽了出來,並且隻用一個晚上就把它全都給看完了。

其實,張愛玲的經曆,我並不是不知道的。但是,此書還是吸引住了我:兩歲時候的啟蒙、留洋的母親、吸大煙的父親、樸素而又世俗的傭人們的婆婆媽媽、“畫畫鋼琴英文”下的洋式淑女的教育、入學、受晚娘虐待、逃家、好友炎櫻、赴港求學、回滬以《沉香屑》登上文壇,一發不可收拾乃至洛陽紙貴、跌入愛的泥淖終至情難了、悄然歸隱海外、從事譯著、十年一覺解《紅樓夢魘》。觀其一生,唏噓不已,掩卷之後,悵然而已。

她有很好的天資,所以會有她那四十年代的風光;但是,她那寂寞而蕭瑟的晚景呢,很悲涼的啊。落差如此之巨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她固步自封地活在了四十年代裏。但是,我無法接受,她隻不過是把她一生的心血用在了她所喜歡的鴛鴦蝴蝶派的通俗小說中啊!人生執著若此,癡絕若此,是十分難得的。她又有什麼錯呢?要說錯,也許隻能說那個時代變化得太快,讓人來不及看啊。

至於她這百年身後的風光,我想,她倒未必是希望的,因為,她原本是個好靜之人,一如那天上靜靜的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