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告誡,目前這種“優雅失業”者,極易出現消沉心理,緊張、壓抑、焦慮、失眠,如果不及時有效疏導,將會一蹶不振,無法再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嚴重者甚至會選擇自殺。
二、權威分析
維持生計的職業不安定可以認為是職業危機的頂點。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姆斯關於人生活上的變化與精神緊張疲勞綜合症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表明,失業對人的精神刺激,居於人生重大事件的第七位(前六位是配偶的死亡、離婚、夫婦分居、親人死亡、自己患重病或受重傷、結婚),而在職業生活本身的刺激中占首位。
處於失業狀態之中的成年人,其心理危機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
一是,生計上的恐慌不安。在現代經濟社會裏,金錢往往是衡量事物的價值基準,人一旦失去了經濟生活的基礎,便容易導致生活貧困,並造成家庭成員關係的緊張,有時甚至可能會引起婚姻破裂,從而對人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是,被時代拋棄的無奈。職業具有聯係個人與社會的媒介與紐帶作用,人一旦失業,過去工作單位的人際交往相對冷淡下來,社會組織活動也必然減少,各種關係逐漸開始疏遠。由此,個人的社會生活節奏感發生急變,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錯亂,形成被時代拋棄的低落感。
三是,對於個人前程的絕望感。因失業或再就業的失敗,陷入心灰意冷的心境,開始懷疑自己的職業能力,擔憂自己今後能否被職業社會再接納,繼而,對今後的生活方式與職業前途失去自信。
四是,對於自我存在消失的恐懼感。就業作為一種人生價值觀念,因失業而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對於具有一定技術與學曆的人來說,他們原來的自我期待比較高,失業不僅意味著失去了自我能力發揮的場所,同時也意味著個人地位與尊嚴的喪失,因此在心理上容易產生恐懼感。
莎土比亞說:“聰明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哀歎,卻用情感去尋找辦法來彌補他們的損失。”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勇於忘卻過去的不幸,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某一心理學家說:性格決定人的命運,一個人能力再強,但性格有問題,就會影響他能力的發揮。同樣,隻要一個人具備堅韌的性格和不被困難所壓倒的精神,那麼任何打擊,任何磨難都不會使他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像外國一句古老的名言所說,“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句話包含了豐富深刻的哲理。過去的已經過去,曆史就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不管從前多麼輝煌,都已經成為曆史,重要的是要接受現在的事實,讓一切從頭再來。分析失業人員再創業的經曆,不難看出,他們的成功與其堅強的性格,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有著密切的聯係。
在一般情況下,失業會產生諸如沒麵子、抱怨“命運不佳”、消極、剛愎自用、自暴自棄、異想天開等心理,表現為沮喪、抑鬱、不能麵對現實、怨天尤人,但卻沒有從行動上來改變自己,從而陷於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中不能自拔。而成功者則善於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不回避或歪曲下崗現實,拋棄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的心理,樂觀生活,積極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
三、應對方法
方法一:麵對現實
失業是個無法回避的現實,一旦自己失去工作,就要學會順其自然、自我解脫,不要把自己長期陷入苦悶中而不能自拔。無法忘記過去的痛苦,就無法用高昂的精神去麵對將來的挑戰。總在已經流逝的過去裏掙紮,根本不可能發現今天的美好,也不可能把握住今天的機會。
方法二:降低期望值
俗話說得好,“知足者常樂”。放下身架、降低標準,失業後的再就業就不難。不要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上,對許多工作不屑一顧。是金子在哪裏都可以閃光,隻要你真正有實力,無論崗位如何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方法三:為自己找其他的出路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隻幹一種工作,社會結構的複雜化,為失業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對於自身有些積蓄的人來說大可以放開手腳,幹一番事業,而資本不足的人也可以重新再學一門手藝,為今後的生活找出路。如果不願意學習新的手藝可躋身於各種服務行業,盡量隻是小本經營,管理得當,也能小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