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鳥籠效應。
1907年,詹姆斯教授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致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隻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後,隻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您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隻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隻好買了一隻鳥。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何嚐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東西呢?例如,男孩送給女孩一大束漂亮的玫瑰花,女孩很高興,回家後,讓媽媽幫忙買了一個精致的瓷器花瓶,為了不讓花瓶空著,男孩就要隔一段時間送女孩一束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產生很多煩惱,有了一樣東西,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獲得另外一樣東西,卻一直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結果因為一些無謂的煩惱而使自己不快樂,這是不值得的。
事實上,隻要我們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被情緒所左右,做事有自己的立場,堅持自己的主見,不過於在意別人的觀點和看法,不被太多外界因素所幹擾,那麼我們就會過得簡單而快樂。
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約拿情結。
心理學關鍵詞:約拿情結。
拒絕成長並不是說拒絕長大,長大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拒絕成長是指從心理上拒絕讓自己成長得更加強大、更有能力。你覺得不可思議是不是?有誰不想變得強大起來?別著急,先來看一看下麵的故事:
“約拿”是《聖經》裏麵的一個人物。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教徒,並且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終於,神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罪行毀滅的城市——尼尼微城。約拿卻抗拒這個任務,他逃跑了,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後,他幾經反複和猶疑,終於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獲得赦免。
上帝要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傳話,這本是一種崇高的使命和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要成為現實,又感到一種畏懼,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將到來的成功,想推卻突然降臨的榮譽。這種成功麵前的畏懼心理,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約拿情結”。“約拿”是指那些渴望成長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人。
“約拿情結”的基本特征可以分為兩個方麵,一個表現在對自己,一個表現在對他人。對自己,“約拿情結”的特點是,逃避成長、執迷不悟、拒絕承擔偉大的使命;對他人,“約拿情結”的特點是,如果別人表現出優秀之處,他會嫉妒,如果別人受到了祝福,他會心裏難受,如果別人倒黴了,他會幸災樂禍。
簡單地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
“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毫無疑問,“約拿情結”是我們平衡自己內心壓力的一種表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在麵臨機會的時候,隻有少數人敢於打破平衡,認識並克服了自己的“約拿情結”,勇於承擔責任和壓力,最終收獲了成功的果實。這也就是為什麼隻有總是少數人成功,而大多數人卻平庸一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學會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相信自己“一定行”,並付諸行動。
心理測試:你是否是一個懦弱的人?
你跟朋友玩撲克牌,摸到一張老K,選一下,這張老K牌做什麼你會嚇一跳?
A、嘟嘴巴。
B、挖鼻孔。
C、翻白眼。
D、捋胡子。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