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
兩千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觀察自己,於是隻能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都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當時的環境中,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說給幾十名大學生聽,讓這幾十名大學生判斷這些特點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
這段話是這樣的,你不妨閱讀一下,看它是否也同樣適合你: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的內心焦躁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以上這段話,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覺得很適合自己,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具體體現。
越擔心的事越容易發生——墨菲定律。
心理學關鍵詞:墨菲定律。
為什麼電腦死機時一定會丟失最重要的文件?為什麼麵包片從桌子上掉下來時,總是抹果醬的一麵“親吻”地毯?上帝貌似總喜歡和我們開諸如此類的玩笑,自己仿佛一直都很“倒黴”,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發現同事有條不紊地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了錯誤的位置上,於是笑話這個倒黴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這句笑話迅速流傳開來,並逐漸演變出一些其他的表達形式,如:
“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等。
人們盡量避免發生的惡果,實際上偏偏會發生,這就是墨菲定律的本質意義。
認為“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是導致墨菲定律“應驗”的根本原因。小概率事件在一次活動中的發生是偶然的,但在多次重複性的活動中發生是必然的。墨菲定律重視的是可能性,包括小概率事件,它強調事物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如果你不想讓壞事情發生,那麼你就不要試圖去做任何有可能引起它發生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持續的災難和損失。比如,在生活中,自行車走機動車道,摩托車走人行橫道,汽車在馬路上隨意掉頭,行人闖紅燈等違規事例屢見不鮮。可以說每個人心裏都很清楚這樣做的危險性,卻還要明知故犯,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人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實則不然。因此,我們亟須拓展自己的思維或觀察的視野,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