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沉浸在王大爺的故事當中,王大爺的問話,似乎沒有聽見。還是溜子反應快,立馬回過神來,大聲答道:“真不容易。”
“我再講一個我國古代商人經商的故事。”
“好啊。”
“範蠡,你們知道嗎?”王大爺問道。
“不知道。”他們老老實實回道。
“範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散戶隴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17年,約於公元前420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範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現在我特地說說他‘三聚三散’的故事。”
“三聚三散?”溜子驚奇地問道。
王大爺點點頭:“對。春秋時期,範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於使得越國複興。勝利後,越王封範蠡為上將軍。可範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於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隻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範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範蠡感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行至陶,範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後來,範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範蠡隻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範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這可謂‘三聚三散’。或許正是因為範蠡有這‘三聚三散’,後人才把他尊為財神。”
王大爺講完,拿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茶,之後問道:“我講這兩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你們應該知道吧?”
溜子想了一下說道:“您的目的是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而且還很艱辛,得而不易。另外一個意思是說不能僅僅為了賺錢,有時候為了大義還要舍得,棄得。您說,我說的對嗎?”
王大爺點點頭:“基本是這個意思。真正做一個好的商人那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