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透析
一個人需要經曆多少歲月才能一步步地從建立自我走向追求忘我?多數人在自我麵前駐足,健康、平安以及小家的和睦,這些就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目標。然而,能夠讓一個人強大起來的精神卻是建立自我、追求忘我,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1706年富蘭克林生於波士頓,家境清貧,他沒有接受過全麵完整的教育,然而,憑借自學他汲取了各方麵的知識。他12歲當印刷學徒,1730年接辦賓州公報,期間,他的《窮理查年鑒》一紙風行,成為除《怪經》外最暢銷的書。
在18世紀的新文化中,做好事,成為一個好人,被看成是實際個人價值,服務於上帝者追求精神高尚的一種標準方式。富蘭克林曾經立下誌願,凡是對公眾有益的事情,不管多麼困難,都要努力承擔。自1748年始,他開展了不同的公共項目,包括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等等。做好事、做好人是驅動富蘭克林終生的核心思想,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於社會,或有用於社會,身體力行為後人謀取幸福。他對別人的關心,富於美德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和能力很快幫助他贏得了當地居民的信任。
名成利就後的他從未忘記幫助年輕人找到給自己增值的方法,在他《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的文章裏,他的名句“Time is money,credit is money”廣為流傳,將時間和誠信作為錢能生錢可量化的投資。在《財富之路》一文內,富蘭克林清楚簡單地說明,勤奮、小心、儉樸、穩健是致富之核心態度。勤奮為他帶來財富,儉樸讓他保存產業。富蘭克林的13個人生信條他都寫得簡明扼要,生動活潑,很受推崇,節製、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幾乎全可作為年輕人的座右銘。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富蘭克林曾出使法國,爭取法國的支持。他的傑出工作,贏得了法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同情與支持,為獨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製憲會議一開始,德高望重的富蘭克林就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1787年5月25日,賓夕法尼亞代表團提議由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並得到一致同意。雖然那天富蘭克林因故沒有出席,可提名華盛頓將軍的,卻是富蘭克林本人。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的麥迪遜在他的筆記裏寫道:“這項提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實為一種特殊禮遇,因為富蘭克林博士一直被認為是唯一可與華盛頓競爭的人。”此時的富蘭克林已經81歲,雖然年事已高,富蘭克林堅持留給製憲會議的絕非名譽高位,而是胸襟、智慧和愛國精神。
1790年,這位為教育、科學和公務獻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靜地與世長辭。在他的墓碑上隻簡單刻著“富蘭克林,印刷工人”幾個字。富蘭克林的一生是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一生,他的這種人生境界獲得了人們的高度讚譽。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世人也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建立自我,追求忘我”是一種境界,需要在活著的全部歲月裏用真心和真情去感受、去實踐。在各種對夢想實現有益的項目中,我們應該想清楚,哪一步才最關鍵,才最緊迫,最能給予下一步支點的。否則,往往容易出現四處奔走而一事無成的情況,事倍功半。而如果我們按照“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要求來做,我們就會更容易走向成功。
沒有優秀的理念,隻有腳踏實地的結果
很多人說我有非常優秀的理念,我聽太多了,這世界上沒有優秀的理念,隻有腳踏實地的結果。
馬雲:以一流企業作標準,大概是想推廣一個什麼樣的標準,你做的東西就是衛生間裏的馬桶、臉盆,你想推廣一個什麼樣的標準?
石樂華:這個標準是這個樣子的,你的坐便器,或者你的洗手池,還有毛巾等等一係列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國家建立一個標準。但是目前來講,因為衛浴市場發展的曆史也就十餘年,所以現在就麵臨很多的空白。現在國家致力於整合這一塊的政策,有一部分產品廠家在致力於去參與,現在沒有形成龍頭地位,這是我們要參與做的一件事情。
馬雲:你憑什麼去整合別人,我為什麼要跟著你去被別人整合,100萬人民幣就能整合我,憑什麼,你給我講3條理由,除了100萬人民幣以外,你說我要跟著你的標準去走,你能整合我?
石樂華:3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我們現實的基礎,因為我們現在做衛浴已經做了5年,在業界已經有一定的名氣,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我個人的思路,目前有很多中小衛浴,全世界或者全中國衛浴生產企業最起碼有幾千家,但是真正開拓自己思路的人,或者具備這個理念的人是非常少的,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出現這樣的聯盟。第三個理由,就是我對自己的信心和實力。
馬雲:拿TOTO在你前麵做,你準備怎麼應對,像TOTO公司或者美標這樣的企業,挺不錯,錢比你多,你有5年曆史,那哥們兒說有100年曆史,做得比你更好,你怎麼辦?
石樂華:這是市場定位的問題,就算TOTO都沒有關係,就像我們理解奔馳跟廣州本田沒有市場衝突一樣。
馬雲:談一下我的看法,我感覺你的條理很清晰,心態很好,你的激情跟別人不一樣。很多人把創業者看成激情澎湃的人,你對自己的信念非常堅持,堅持自己的並購、整合是有意義的,盡管也許評委也好,其他人也好,說你不靠譜,你憑什麼整合,雖然你自己內心信念的堅定很符合創業者的素質。
但是我這裏想講的是,在整合的要素當中你講到理念和信心,我自己這麼看,值錢的東西好像不是理念,真正值錢的東西就是你創造的價值,腳踏實地的結果。很多人說我有非常優秀的理念,我聽太多了,這世界上沒有優秀的理念,隻有腳踏實地的結果。所以不要用你的理念去整合別人,而是用你創造的價值給別人帶來好處。
——摘自《馬雲:
點評》 背景分析 馬雲曾和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一流的點子加上三流的執行水平,與三流的點子加上一流的執行水平,哪一個更重要?”兩位“時代先鋒”給出了一樣的答案:三流的點子加上一流的執行水平。 “你們立刻、現在、馬上去做!立刻!現在!馬上!”酒店房間內,突然傳出馬雲憤怒的叫喊聲。 是什麼讓馬雲如此氣憤呢?原來,馬雲有一次在長城看到塗鴉式留言,如“某某到此一遊”、“某某到此留念”這樣的話語,深受啟發。他認為阿裏巴巴應由網上論壇BBS按行業分類發展,因此,馬雲要求技術人員對BBS上的每一個帖子進行檢測並分類。技術人員認為這樣的人工分類,有違互聯網自由的傳統習慣,但馬雲認為隻有這樣才能讓用戶方便、快捷地利用阿裏巴巴,所以他堅持己見,要求技術人員照做。當時很多人不同意,拍著桌子同馬雲吵。爭吵最激烈時,馬雲仍不改初衷,他始終認為方便用戶才是對的,自己的思考也是對的。 後來,馬雲出差到了外地,通過電子郵件要求技術人員立即完成這一程序,結果他們還是不同意。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後來,馬雲回憶說,當時自己真想立刻飛回去,猛拍那些技術人員的腦袋。 馬雲的憤怒讓技術人員不得不做出讓步,也正是因為他的強硬要求,阿裏巴巴的發展方向最終才確定下來,獲得有效的執行。他的這種作風,也使得企業在網絡泡沫時期不僅堅持下來,而且實現了贏利。 工業時代的發展是人工的,而網絡時代一切都是信息化的。信息瞬息萬變,難以預測,因此,馬雲認為成功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立刻、現在、馬上”幹出來的。 高效率的執行,是阿裏巴巴成功的一大法寶。馬雲曾將阿裏巴巴稱為“一支執行隊伍而非想法隊伍”,他多次強調,迅速地去執行一個錯誤的決定要好過優柔寡斷或者沒有決定。因為馬雲知道在執行的過程中,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並改正錯誤。 馬雲在創業之初就懂得這樣的道理:企業隻需要一個思想家,其他的都必須是“立刻、現在、馬上”的執行者。 阿裏巴巴創建初期50萬元的原始資本就是馬雲與18個創業同伴在家中募集的。從此,馬雲的家成了阿裏巴巴的辦公室,員工住的地方不能離馬雲家超過5分鍾,每天深夜回家睡幾個小時馬上又開始工作,“立刻、現在、馬上”的思想得到充分的體現。 阿裏巴巴唯一的思想家,就是馬雲自己,他不僅像個布道的牧師,更像一個極具魄力的教練,能將自己的思想化為員工超強的執行力,來書寫阿裏巴巴的傳奇。 拓展透析 好的決策是企業成功的前提,企業中從來不缺戰略家,但是再美好的戰略如果沒有執行,那也隻是一場空想。 史玉柱對於自己團隊“說到做到”的執行能力非常認同。他說:“如果誰說我們的執行力差,他可以這麼說,但我絕不會承認。每年大年三十,你可以到全國50萬個商場和藥店去看,別人早回家過年了,我們9000名員工依然頂著寒風在那裏一絲不苟地搞腦白金促銷。如果執行力不行,幹勁從哪裏來的?” 具有保障性的執行力,對於一個商業模式穩定、管理到位的企業來說,比創造的超越更為重要。從這個方麵來講,史玉柱是個典型且極端的實用主義者。曾有人問他,現在的管理中,哪一樣至關重要?史玉柱仍然回答是“說到做到”。他認為:“你隻要承諾了,幾月幾日幾點鍾做完,你一定要做完,完不成,不管什麼理由,一定會遭到處罰。往往越沒本事的人,找理由的本事就越高。我們幹脆不問什麼原因了,你部門的事你就得承擔責任,不用解釋。所以現在大家都說實話,不搞浮誇了。” 為了落實“說到做到,嚴己寬人”這一理念,創造高效的執行,史玉柱成立了專門的督察部,秉著“以客觀所見為依據,大公無私,寧可錯判,絕不放過”的原則,製定一套嚴密的製度,組織專門的人員進行落實。 執行力是一流企業和不入流企業的顯著區別。一個企業的成功,三分之一靠策略,三分之二靠執行。正如日本軟銀公司董事長孫正義所說的那樣:“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更好。”一流企業的執行力就像軍隊一樣說一不二,這樣有紀律的正規軍打那些拖三拉四的雜牌軍,想不勝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企業家一定要注重培養團隊的執行力,將戰略戰術都落到實處。 要跟經曆過磨難的公司合作 我喜歡跟經曆過磨難的公司合作。 張維迎:各位,下麵,又一場“西湖論劍”要開場了,這場很特別,我們知道2006年8月11日那天發生一件大事情,中國的媒體關注,中國的互聯網更加關注,美國的華爾街也十分關注,就是阿裏巴巴和雅虎“定情”了。 為什麼說“定情”了,那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中國農曆七月初七是鵲橋日,我不知道為什麼挑這個日子,今天是馬雲和楊致遠的論劍,我們有請馬雲先生,雅虎的“酋長”,也是雅虎的CEO遠先生! 第一個問題我來提,對話的時候下麵有任何問題可以交流,我提的問題是剛才我所講的,楊致遠先生和馬雲先生到底互相看重了什麼? 楊致遠:我很高興來論劍,沒想到有今天到這裏來論劍,大家知道我跟馬雲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是第一次來中國,是1997年的時候,那次也算是緣分,我跟我母親、弟弟來,那次馬雲接待了我們,我那次沒有商議,完全是友情,第一次見麵就覺得他很誠懇,很有雄心,對世界的看法是非常強烈的,那時我覺得他以後肯定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我沒想到這次很榮幸又在這裏交流。 馬雲:也許有人覺得10個億美金很大,我覺得這10個億並不算什麼,有人認為我很狂妄,我不這麼認為,我第一次上網在雅虎上搜索,我記得第一次碰電腦就碰到是雅虎,在雅虎上搜索啤酒,我沒有找到中國啤酒,是其他國家的啤酒,在裏麵居然沒有中國字,到現在活下來的好像隻有雅虎一家。 剛汪延說因為雅虎免費,我覺得雅虎這麼多年來還堅強地活著,而且不斷發展,特別是在中國經曆了7年的磨難也好,發展也好,我喜歡跟經曆過磨難的公司合作。 楊致遠先生他比我小,所以我們第一次在長城上感覺就挺不錯,當然後來感覺就越來越好了,剛才你說朋友,我覺得不太像,像兄弟差不多。 ——摘自《馬雲:2006年第五屆西湖論劍》 背景分析 2005年是中國商業互聯網誕生10周年,同時越來越多的有識人士認為,2005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經曆了互聯網發軔時的狂熱,互聯網泡沫後的精彩,納斯達克上市浪潮之後,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這一年,國內外巨頭同台唱戲連橫開闔更為微妙和精彩;資本角逐與戰略布局更為宏大和直接;搜索和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新領域跑馬圈地更為決絕和激烈。從這個層麵上講,2005年更可以因其競爭的日益國際化、規模化、白熱化以及對未來戰略方向的重新把握和判斷層麵,而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元年”。 2005年9月10日互聯網業界盛會“西湖論劍”在杭州西子湖畔第五度召開。第五屆“西湖論劍”的主題為“天下”。美國前總統、極力推廣互聯網經濟的比爾·克林頓,以及包括世界頂級互聯網公司的CEO和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的CEO出席了本次盛會。 在此次“論劍”中,馬雲表示喜歡與經曆過磨難的公司合作。雅虎經曆過很多磨難而存活下來,並且不斷發展,正是在那一年的8月,雅虎以10億美元加上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兌換阿裏巴巴集團39%普通股(完全攤薄),並獲得35%投票權。雅虎中國的資產包括雅虎門戶、搜索、IM產品、3721等。 通過此次交易,阿裏巴巴業務涵蓋電子商務、搜索、門戶和即時通訊,成為當時互聯網公司中業務覆蓋範圍最廣的一家。馬雲解釋雅巴戰略合作原因時稱“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電子商務和搜索引擎。未來的電子商務離不開搜索引擎,今天獲得的整個權利使我們把雅虎作為一個強大的後方研發中心”。 阿裏巴巴的主要業務是B2B和C2C的電子商務,而雅虎中國的主要業務是門戶和搜索,門戶和搜索能夠為阿裏巴巴的主業電子商務提供流量,雙方存在協同效應,這就是阿裏巴巴“並購”初衷。 拓展透析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隻有大潮退去才能知道誰在裸泳。在經濟狀況好的時候,那些一夜成名的明星企業備受關注,但是一遇到市場危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被打回原形。 能夠度過寒冬的企業必須擁有紮實的內功,不僅來自於市場銷售數字,更要有主導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體係及相應的戰略組織框架。因此,企業要成就卓越,僅僅區別於供應商或競爭對手還不夠,還必須在市場上時刻保持領先的地位。即在市場上,無論是企業形象還是市場份額,都要確保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用戶的信任。 在磨難之中,你當然需要借鑒別人的最佳實踐,以減少過程中的痛苦,但是你千萬不能錯過每一個錘煉自己的機會。傑克·韋爾奇曾說,一個企業的戰略隻需要5頁PPT就夠了;然而,如果沒有經過多年的磨難與思考,你如何確保如此短的篇幅能夠體現出你的企業智慧? 麵對危機,每一家公司的收入都會銳減,但隻要通過一些科學、先進的組合,依然可以獲得“贏”的結果。著名經濟與管理學家阿裏·德赫斯曾在他的著作《長壽公司》中說:“度過了無數寒冬的長壽公司都曆經戰爭、經濟蕭條、技術和政治變革的洗禮,卻總能夠將自己的觸角伸展開,坦然地麵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切。一句話,它們擅長學習和適應環境。它們對環境非常敏感,能夠與時俱進,關注變化,適應市場,適應外界的需求。” 當然,除了企業外部環境的惡劣會影響企業生存外,企業自身在成長期也會遭遇種種的困難。首先,在初創期,企業信用不高,融資渠道匱乏,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失敗,而一旦失敗,沒有人會為你輸血。這一階段,企業必須為生存而維持收支,這樣才不至於夭折。而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知道有收入不等於有利潤,有利潤不等於有真金白銀。很可能你以為你在賺錢,實際上你卻在虧損。這是初創期的磨難。 其次,在成長期,很多企業渡過了生存危機,開始擴張,需要大量資金發展市場和擴大生產。企業收入在劇增,但應收賬款也在劇增。這時候最危險的,莫過於管理者被前期的勝利衝昏頭腦,再投入時沒有節製,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這種悲劇在國內一再上演,表現形式不一,但最終的結局一樣——企業破產倒閉。這是成長期的磨難。 最後,在企業的成熟期,企業的業務趨於穩定,現金流充裕,但利潤開始減少,成長乏力。這時候的當務之急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企業的效率,想辦法降低成本,保持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二是探索新的業務,測算好新項目的投入產出。但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成本控製缺乏方法,或者投資盲目,導致很多項目迅速失敗。這是成熟期的磨難。 不管企業處於哪個階段,隻要胸有計劃、勤於行動、注重控製、持續改善,就能化解種種磨難,在戰勝磨難的過程中企業會越來越強大。可以說,磨難是企業在行業中做穩做大的必經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