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 2)

卻說當日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乘花轎就把丹妹抬上了山路,迎親送親的人們簇擁著花轎從鳳凰山上逶迤而下。

一路歡歌笑語、一路鑼鼓鏘鏘;一路花枝招展,一路顛顛悠悠;丹妹的花轎終於到了田虎的家門口。

田家的大門邊擺著一張小方桌,圍坐著三個吹鼓手,一人敲鼓打鈸,另兩人吹喇叭和笛子,來了男客吹喇叭,見了女客吹笛子。一望見花轎,他們就吹吹打打奏起樂來,喇叭歡叫笛聲悠揚。

新郎官田虎今日頭纏青絲巾,身著琵琶服,足蹬千層布底鞋,顯得格外英武。劉黑子因為和田虎長得一般英俊,今日就當了伴郎,也衣著整齊跟在田虎後頭。花轎一落,他倆立刻上前去把丹妹從花轎裏扶了出來,眾人就簇擁兩位新人進了家門。

二狗和牛娃子帶著一班年輕人風風火火地張羅著,他們點紅燭、燒高香,又用一條彩帶把田虎和丹妹連在一起,前呼後擁推到家神菩薩龕前、當著親友的麵、給父母行了叩拜之禮。當丹妹和田虎一起叫聲:“爹、媽”時,望著婆母、想起自己失去的母親,她不禁心裏一熱,眼淚汪汪。

這時候,一群山花子突然出現在門口,人們驚訝地望著他們,田虎也感覺有些奇怪。山花子趕喜酒本是常有的事,可這些山花子模樣格外古怪,行為舉止又特別彪悍。隻見他們把一麵牛皮大鼓架在田虎家的大門口,由一個高大白淨的人擂動起來,其餘的人一字兒排開,列成陣勢,嗬嗬嗨嗨地舞蹈起來。

別看這些山花子動作粗野,他們的舞藝卻驚人的高強,一個個虎奔豹撲,熊起獅落,激起人們連聲喝彩。特別是那轟隆隆的鼓點,一擂三敲,急急徐徐,直把每個男人的胸膛都震蕩得勁鼓鼓的,滿腔的熱血都沸騰起來。

人們平時很少看到山花子跳得這麼精彩的舞蹈,一下子都驚呆了。當時土家山寨的一般人都隻知道他們是山花子,隻有老年經事多的人才曉得他們中間還有一群特別神秘的傳奇人物,名叫“巴方舞者”。從他們的武舞來看,倒也確實像是祖傳天生的舞者。

說巴人是“舞者”,也確實是有曆史依據的,古代巴人在捕獵猛獸和部族鬥爭中發展起來的集體武舞影響很大,直到漢唐時代還相當盛行。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描繪巴舞的壯觀場麵說“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山穀為之蕩波。”而《華陽國誌·巴誌》記載說巴人:“天生勁勇,數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

§§第十七章 山寨狂歡的婚禮

巴人之舞還被改編成皇室宮廷舞蹈,成為朝廷“耀武觀兵”、接待“四夷使者”經常表演的保留節目。其基本形式是“執仗而舞”伴奏則是擊鼓。漢代分為四部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辭》。據《隋書》記載,巴舞的特點是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表演時“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舞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巴舞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土家族擺手舞、茅古斯舞、撒葉兒夥就是古代巴舞的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