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關於馬克思、恩格斯若幹重要論斷的理解問題(3 / 3)

那麼這個“運動進程”、“發展進程”究竟會有多長呢?它的主要製約因素又是什麼,為什麼無產階級隻能“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資料集中在自己的手裏呢?《宣言》沒有具體闡明。但是,此前,作為《宣言》的前身,恩格斯於1847年10月底至11月起草的問答式共產主義同盟綱領草案《共產主義原理》,卻作了明確的回答:

第十七個問題: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製廢除呢?

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建立公有經濟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征象顯著即將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隻能逐步改造現社會,並且隻有在廢除私有製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後才能廢除私有製。

恩格斯在列舉無產階級獲得統治地位後必然要采取的12條主要措施後又說:

無產階級的勞動將使國內生產力日益增長,隨著這種增長,這些措施實現的可能性和由此而來的集中化程度也將相應地增長。最後,當全部資本、全部生產和全部交換都集中在人民手裏的時候,私有製將自行滅亡,金錢將變成無用之物,生產增加了,人也改變了,那時,舊社會的各種關係的最後形式也才會消失。

可見,在馬、恩看來,消滅私有製的主要製約因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生產力極大提高之前,不可能消滅私有製。在“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前企圖實行純而又純的公有製,消滅私有製,隻能導致“寺院經濟”和“貧窮的普遍化”。因此,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後,“隻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實行兩個“徹底決裂”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目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進程”。不能把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目標,同現實政策和戰術措施混淆起來。在現實鬥爭與實踐中,丟掉或忘卻大目標是不對的,會犯右的錯誤;但是,把曆史趨勢和戰略目標當做現實突擊任務,也是不對的,必然要犯“左”的、蠻幹冒進的錯誤。多年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主要就是犯的後一種錯誤。

至於這個“逐步改造現社會”的“發展進程”會有多長,馬、恩沒有具體論及,也不可能進行猜測,況且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更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他們一開始就估計到要經過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以後又說,必然要經曆“長久的陣痛”。在他們看來,這是因為:1.生產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轉變所“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這種轉變所必需的生產力水平,就是大工業的充分發展和私有製已經成為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2.經濟組織管理改造本身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以自由的聯合的勞動條件去代替勞動受奴役的經濟條件,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逐步完成”。3.階級鬥爭是長期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個改造過程“將不斷遭到既得利益和階級自私的反抗,因而被延緩、被阻撓”,工人階級“必須經曆階級鬥爭的幾個不同階段”。4.要完全改變人們的觀念也需要一個曆史過程。恩格斯曾說,“群眾的發展是不能命令的。它受到群眾生活條件的發展的製約,因而是逐步前進的”。他認為財產公有不僅要建立在生產力巨大發展的基礎上,而且要建立在人的思想覺悟的基礎上,要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對於這樣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馬、恩一開始就使用了“過渡時期”的概念。他們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關於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的論述,都是指的這個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包括它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時期。在《哥達綱領批判》這一重要論著中,馬克思終於形成了關於過渡時期的經典性論斷: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包括它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隻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而這種專政,則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係,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係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係,達到消滅由這些社會關係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因此,是否承認需要有一個艱難、漫長的過渡時期,也是科學與空想的重要分水嶺。列寧曾指出,從前空想主義者正是忘記了“曆史上必然會有”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或特殊階段”。

三、往往把馬、恩的社會主義理論當做一種“理想社會”方案,一種主觀“設計”出來適合於西歐的具體“社會模式”

這也是一種誤解。如果這是一種“設想”,那就可以這樣設想,也可以那樣設想,可以設想得原則一些,也可以設想得具體一些。但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與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根本區別之一,就在於它並不去“設想”、“描繪”未來美好社會,而僅限於揭示現存“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本身和“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恩格斯說過,“共產主義現在已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盡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而是意味著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鬥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又說,“實際的社會主義是在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各個方麵的正確認識”。就是說,馬、恩關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如同關於資本主義的理論一樣,也是一種基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及其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作的一種抽象理論分析和結論。這既不是一種主觀設想的理想社會方案,也不是針對某一特定國家或某一特定地域而設計出來的具體社會模式。在現實實踐中,它必然也必須與具體的國情、域情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由抽象再上升到具體,變成為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正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現實中各國、各地域、各個不同時期不盡相同一樣。

總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是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化靜態描繪,而是對現存資本主義社會客觀自然規律及其發展趨勢必然導致的結果的抽象動態認識和揭示。這種認識當然也會受到一定的曆史條件的局限,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必須不斷地加以補充和完善,糾正這種認識在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偏差,從而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是,這種基於現實運動客觀規律的認識,不可能被當做憑空隨意的設想而棄之不顧。根據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在具體建設社會主義,以求達到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某些事物和現實,就輕易否定馬、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理,也是不慎重的。正如把馬、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理當做神秘的教條,不顧實際地照搬強求一樣,根據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某些事物與現象就輕易否定這些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原理,實質上犯的是同一個毛病――把科學的理論抽象當做了某種包治百病的具體治國良策,混淆了抽象與具體的界限,教條主義式地對待了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版跋中論及當時作為經濟落後國家的德國的經濟學教授常犯的一種通病時曾經說過:“在德國,政治經濟學一直是外來的科學……別國的現實在理論上的表現,在他們手中變成了教條集成,被他們用包圍著他們的小資產階級世界的精神去解釋,就是說,被曲解了。”馬克思的這段話說得多麼深刻,多麼值得我們時刻警惕啊!

(原文發表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