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整個社會主義曆史時期始終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2 / 3)

Ⅲ‘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這裏,“長久的陣痛”和前麵的“過渡”、“無產階級專政”等等,在列寧看來,是指同一個時期的。這可以從同年12月他寫的一段話中得到證明。他說:“……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陣痛’時期……同資產階級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相適應的,是一個特殊的國家(這就是對某一階級有組織地使用暴力的特殊製度),即無產階級專政。”於是,列寧根據自己對《哥達綱領批判》的這種理解,很清晰地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的時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一、“長久的陣痛”,或“過渡時期”,或“無產階級專政”時期;二、“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或“社會主義社會”;三、“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或現在通常說的共產主義社會。所謂“過渡時期”、“無產階級專政”時期,都是指的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時期。因此,列寧根據自己的這種理解,有一次幹脆宣布說,“所以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專政的整個時期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就是根據他對《哥達綱領批判》的這種理解寫成的。

下麵我們就來剖析《國家與革命》的第五章,看看其中列寧的思想是怎樣被歪曲的。這一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是:“馬克思如何提出問題”。首先引了《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在共產主義社會裏國家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的問題,歸結於“曆史上必然會有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特別時期或特別階段”的結論。第二節是“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詳細地闡明了這個“過渡的特別時期”,闡發了馬克思對問題的回答,即前麵研究過的那段關於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的名言。人們常常援引的列寧的那段話,即“從向著共產主義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非經過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不可,而這個時期的國家隻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就是在這一節中在闡明馬克思的上述名言時說的。這一節的最後說,至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已經沒有人須要加以鎮壓,――這裏所謂‘沒有人’是指階級而言,是指對某一部分居民進行有係統的鬥爭而言”,“國家也就隨之消亡”;結尾說,“關於這個未來”,馬克思“隻是較詳細地確定了現在所能確定的東西,即共產主義社會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之間的差別”。接著分三、四兩節,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從第五章的通篇安排看得很清楚,列寧這裏所說的“過渡時期”就是指的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時期。這裏說的“共產主義”是包括低級階段在內的共產主義,是與《哥達綱領批判》同一個意義上的概念,是沿用馬克思的話。關於“剝削者資本家的反抗”、“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鎮壓”職能的“必要”等等,都是在“過渡”的這一節中說的,也就是說,都是指的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之間的這個過渡時期。相反,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這一節中,根本沒有提及階級、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卻說:“國家正在消亡,因為資本家已經沒有了,階級已經沒有了,因而也就沒有什麼階級可以鎮壓了”。這一節中談到了這個階段中不可避免的“舊社會的痕跡”,但是,同《哥達綱領批判》中一樣,僅舉了消費品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由於這種“資產階級權利”的存在,“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因為還要保衛容許在事實上存在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權利’。要使國家完全消亡,就必須有完全的共產主義”。

由此可見,列寧在《國家與革命》第五章中所闡明的思想,是很明確的,根本不容歪曲的,是依據於對《哥達綱領批判》的上述理解,導源於《哥達綱領批判》,並且與馬克思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國家與革命》的其他章節以及其他著作中關於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也都是在上述意義上講的。因此,列寧關於這一方麵的大量論述,都不能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就是馬、列所說的“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始終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必須始終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依據。

援引馬克思《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那段關於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的話來論證上述觀點,更是不顧曆史,不顧上下文,搞斷章取義、片言隻語而鬧出的一個大笑話。馬克思這裏說的“這種社會主義”,指的是與該書前文所述的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學說截然不同的“革命的社會主義”學說,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而根本不是說的社會主義社會;這裏說的“不斷革命”,與馬、恩同一時期其他著作一樣,指的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歐洲當時正在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之後,應當立即將革命轉變成為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的革命,而不要在中途停頓下來。整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主張在民主革命勝利之後,立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主張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消滅四個“一切”。這與認為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要始終堅持不斷革命、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有什麼相幹呢?援引馬克思的這段話來為上述觀點辯護,根本經不起一駁。

至於人們援引列寧在《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一文中說的“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一語,這與譯文的不夠明確有很大關係。這句譯文人們往往理解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的過程,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裏還有階級,但是它是在消滅的過程中。原文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查得俄語原文是:“Социализместьуничтожениеклассов”。這裏的“消滅”一詞,在俄語中是由完成體動詞或未完成體動詞共同形成的動名詞。它根據不同情況,有時可作未完成體動詞的動名詞解,即作為過程解,有時則可作完成體動詞的動名詞解,即作為過程的結果解。那麼,這裏究竟作何解好呢?這就要研究列寧在此前前後後的思想和論述才能作出結論。在此之前,1917年8-9月,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說: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國家正在消亡,因為資本家已經沒有了,階級已經沒有了,因而也就沒有什麼階級可以鎮壓了”,“在這裏,全體公民都成了國家(武裝工人)的雇員。全體公民都成了一個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的職員和工人”。在此同年,即1919年5月,列寧在《關於用自由平等口號欺騙人民》的報告中說,“工農之間還有階級差別的社會,既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在此之後,1921年3月,列寧在一次演說中又說,“因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而既然存在著工人和農民,也就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因而也就不能有完全的社會主義”。由此可以而且應當得出結論認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這裏的“消滅”,應當作為完成體動詞的動名詞解,即作為過程的結果解。也就是說,這句話應當理解為:社會主義就是階級的消滅,或者說就是消滅了階級。有階級差別就還沒有建成社會主義,還處於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階段。由此可見,援引列寧的這一重要論斷來論證那種流行的觀點,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在此,我們也建議列寧著作的譯文作適當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