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學術研究
作者:沈豔霞 孫子文
摘 要:物聯網產業具有學科交叉性、集成性,對於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物聯網工程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提升為突破口,從多專業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機製、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麵入手,闡述了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及實施效果。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08-0-02
0 引 言
物聯網產業作為以強大需求為牽引的前沿技術,已掀起了世界第三次產業化浪潮,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1]。發展較為迅速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歐盟、日本、英國、韓國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把物聯網列為經濟振興的國家戰略之一。在中國,物聯網產業也被列入“十二五”科技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三大專項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具有國際同發優勢[2]。但是,我國的網絡基礎並不好,同時在一些物聯網的核心領域(如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中)也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尤為重要的是,我國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物聯網產業標準,各個領域甚至同領域的各個產品之間無法實現聯通。2009年,溫家寶總理到無錫考察,確定了無錫市作為國家“感知中國”中心和國家物聯網產業示範中心的地位。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使得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按照“麵向需求、推動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的思路,打破了原有各個專業教育“單一性、封閉性、分割性”的樊籬,為適應物聯網產業“集成性、開放性、係統性”的要求[3],本文以創新能力的提升為突破口,構建了多專業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了多專業、多平台、多主體的人才協同培養機製,打造了科教結合、產教結合的協同育人雙模式。
1 加強專業融合,創建多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方案
多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方案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按照“創新、揚優、顯特”的原則來優化專業結構。方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1.1 創建新型專業
整合全校信息與電氣類學科專業,創建物聯網工程專業,並列入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1.2 發揮專業優勢
發揮國家特色專業的輻射引領作用,在教學資源、培養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麵優化共享專業建設的基本要素,帶動相關專業的快速發展。
1.3 彰顯專業特色
根據物聯網技術的集成性、綜合性要求,在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增加物聯網技術的知識模塊,實現各專業畢業設計交叉選題、開展卓越課程和工程實踐等,形成既具有寬泛知識基礎,又各有側重方向的創新人才培養特色。
著眼於物聯網產業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要求。
2 寓教於研,實施“科教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
該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寓教於研,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實施專家學者上講台計劃,依托學校引智基地,邀請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學者或組織授課團隊,進行相關學術報告,側重於介紹學科專業的前沿動態、創新現狀,擴大師生學術視野;重點實驗室開放計劃,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級科研平台麵向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儀器裝備、科研活動,並組織學生廣泛參與教師的科研與實踐,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方式和科學實踐技能;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建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覆蓋全體信息電氣類專業學生的校內物聯網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通過科技創新自主項目、專項競賽培訓項目、校企聯盟孵化項目等三類項目驅動,形成課堂教學、實踐培訓和工程應用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與多個研究所密切合作,校所對應結成合作團隊,在物聯網工程專業試點實施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聘請相關科研人員等作為學校的導師,每年選拔優秀本科生赴研究所進行實踐學習,實質性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