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建設(1 / 3)

淺談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建設

學術研究

作者:荊山 隋永平 孫麗娟

摘 要:針對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需求,分析了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課程改革及建設內容,將課程內容和企業認證進行了有效融合,重點探討了軟硬件實踐平台的建設和應用示例,最後提出了綜合過程考核、實踐考核與知識考核於一體的考核體係,並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課程建設;企業認證;實驗平台;考核體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08-0-03

0 引 言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主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網絡工程從2002年首次招生至今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建設,已經有眾多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經過反複調研了解到,社會在對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中,要求學生能夠擁有較好的專業基礎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如何將社會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過程充分結合,是高校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一個課題。

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是以網絡規劃與設計、部署、管理和網絡故障排查為基礎的課程,是網絡專業基礎類課程。課程大綱製定時,結合了《高等學校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和“網絡工程”兩門課程的知識要點[1],融合了思科網絡學院課程資源和思科認證知識體係,是一門基礎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主要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網絡工程設計、規劃與實施能力[2]。

1 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是網絡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同高校課程名稱上略有不同,例如路由與交換技術、網絡工程基礎等。該課程的實踐性要求極強,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網絡設備基本理論與知識, 更要強調對網絡技術的應用、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3]。通過和多所院校交流總結,發現課程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知識結構不夠完整。由於網絡工程技術涉及麵較廣、知識點較多,很多高校的課程內容來源選取上過於單一,內容不夠完整,缺少園區網組網的一些常用關鍵技術;

(2)知識更新陳舊。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與實踐,各種條件限製教師進修也造成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

(3)實驗平台單一。很多學校過分側重於虛擬軟件平台的建設,主要是因其複雜性更低、實驗過程更簡單,也避免了高額的實驗設備投入。但是使用模擬平台完成實驗,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實際工程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無法樹立自信心,在麵對真實工程項目時顯得手足無措;

(4)課程考核過於單一。網絡互聯與路由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多數高校卻仍然采取試卷考試模式,對中間學習過程也不加強管理,考核的內容和結果與授課目標無法達成統一[4]。

2 課程建設

網絡互聯與路由課程主要介紹網絡層次模型、網絡協議的工作原理及配置技術,結合園區網的需求,完成網絡規劃設計、實施、管理與維護。課程建設初期對同類高校相關課程的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最終選取了國內外知名度高、開放度較好、學習資源較豐富的思科平台作為實踐平台,引入和結合了思科網絡技術學院課程計劃內容,融合了路由和交換體係中的CCNA、部分CCNP和CCIE的內容,使得知識學習緊跟專業領域技術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由於課程涉及的知識點較多,難度層次也不相同,同時結合專業基礎及方向特點,設置為A、B兩個模塊,在本科第四、五學期連續開設。

網絡互聯與路由A共64學時,包括理論學時40學時、實踐學時24學時,為專業必修課。課程和思科網絡學院計劃進行了融合,將CCNA 路由和交換內容嵌入課程,學生完成課程後即可達到相應企業認證水平[5]。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網絡層次模型,交換機基礎、VLAN 、VLAN之間的互聯、STP協議、路由器基礎、路由協議分類、靜態和動態路由協議(RIP、EIGRP、OSPF)、ACL、DHCP、NAT等。課程授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網絡基礎知識、基本協議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夠組建簡單的園區網絡。

網絡互聯與路由B共64學時,包括理論學時36學時、方案研討12學時、實驗學時16學時,為專業方向選修課。課程內容結合園區網建設需求,融合了校園網解決方案、嵌入部分CCNP和CCIE內容。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高級生成樹協議、多層交換技術、首跳冗餘協議(VRRP、HSRP、GLBP)、BGP、策略路由、VPN、IPv6等。課程授課目標是讓學生結合用戶需求展開網絡規劃與設計,能夠組建和管理安全性、冗餘性、可靠性更好的園區網絡,並熟練掌握網絡故障分析及排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