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法的道德基礎及其形成(2 / 3)

在托馬斯·阿奎那宗教觀念作為權威的時代,“人類真正幸福的生活在於來世”,“完美的幸福不在於財富,也不在於榮譽”。因此,“一切理智的實體都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也就是通過他們固有的運作活動,以理解和認知上帝作為他們的終極目的”,“人和其他理性的造物主要就是通過認知和熱愛上帝,來達到他們的終極目的”,從而能夠進入天國,實現人類的幸福。從而作為西歐中世紀基督教權威學說的托馬斯的宗教觀念,向人們灌輸的仍然是一心熱愛上帝,一心向往上帝,並在來世的上帝之國追求幸福的觀點。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的善”更大,更加神聖,個人應為了社會而作出犧牲;塵世的榮譽和財富都不重要,都無助於獲得完美的幸福,人們應當輕視塵世的一切,而一心追求隻存在於天國的完美的幸福。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神學觀點支配人們信仰的中世紀西歐,調整塵世平等主體之間的關係,並以調整財產關係為主,確立財產的歸屬與支配秩序的民法將被排擠到怎樣的角落。托馬斯雖然承認人的自由意誌,承認人的自由選擇權,但這種意誌和選擇必須以上帝為尺度,絕不能是為了追求財產利益的選擇;個人雖然得到承認,但個人應隨時為社會的善而犧牲,不存在為個人努力追求自己利益的問題。這樣,作為民法之基礎的追求自己利益的自由意誌的人已經不再存在。

通過基督教的傳播和發展,在一切為信仰上帝而存在、一切以信仰上帝為依皈的中世紀信仰時代,形成了“安分守己,容忍謙恭和鄙視財富”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鄙視對財富和今世生活的追求,甚至認為,“財主進天國是困難的……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進而宣揚拋棄塵世的財產,認為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是對立的,財產越多離上帝越遠,隻有守貧才能接近上帝,從而輕視今世的生活,追求來世的幸福。在這種道德觀念之下作為民法主要部分的財產法已經完全失去了其存在和發展的意義。而如果考慮到在這種追求來世生活幸福的“信仰的時代”,存在的隻是一個個的基督徒,已經看不到追求世俗的權利義務的民法中的人,從而在更根本的層麵上作為整個民法存在基礎的民法的主體已經不再存在。這樣,基督教道德觀念從兩個根本的方麵摧毀了民法存在的基礎:(1)對財富和今世生活的鄙視導致以交換為基礎的民法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基礎。(2)以等級嚴格、專注信仰的基督徒代替了追求各自利益的平等的獨立個體,摧毀了民法賴以存在的精神基礎。於是,民法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失去了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而如果說在實踐中還有民法規則的適用的話,也隻能是習慣的延續和最必要的適用,羅馬法的文明無論是作為整體還是作為部分都是無法在這種思想觀念下存在和發展的,民法在中世紀的衰落是這種新的基督教道德觀念發展並取得支配地位後的一個非常自然的結果。

三、財富的尊貴、世俗人今世的幸福與人文主義的新道德觀

(一)新道德觀念的萌芽和發展與文藝複興的發生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蠻族在意大利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國家,但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就為城市共和國的興起提供了政治基礎,再加上意大利深受羅馬文明的影響和位於地中海航線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意大利的城市異常發達。在9世紀時,30多萬平方公裏的意大利土地上已經有幾百座城市。13世紀時,意大利已經不僅經營工業和商業,還經營銀行業。至14世紀,意大利的熱那亞、比薩、威尼斯已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當時,佛羅倫薩的經濟也已經非常繁榮,成為文藝複興的中心。這些城市是在中世紀文明的土壤裏發展起來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說,中世紀是基督教的文明,它的道德規範是“安分守己,容忍謙恭和鄙視財富”,這些道德規範適應的是封建社會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經濟,與城市手工業、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需要是相抵觸的,而注重利潤、重視交換的城市經濟的發展無疑是中世紀文明的土壤裏生長出來的“奇花異草”。這種與社會道德觀念的衝突性決定了城市經濟不可能長久依靠從中世紀文明的土壤裏汲取營養以求發展,它必然要發育新的文明,建立新的道德規範,以便更有利於自己的發展壯大。在城市生活中,市民脫離了土地,以經商和手工業為生。不同的生活狀況,必然形成新的習慣,日久天長,逐漸形成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相抵觸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具有以下新的特征:善於創新,重視自由,主張宗教容忍,重視理性,崇拜財富,要求享受等。新的道德觀念最初無疑是作為基督教道德觀念的異類出現的,隻在狹小的範圍內得到認可,在廣泛的社會層麵上並不具有正當性,但是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新的道德觀念不斷擴大其領地,最終將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成為新的社會道德觀念的基礎。而在此之前,一旦這些新的道德觀念獲得了產生和發展,便已經開始要求借助於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成為新的表現形式的道德基礎。由於“希臘和羅馬文化不受教會統治,是博大融合的文化,它以人為本。它的建築和藝術表現了人的創造力,它的文學表達了人的理智,它的法律充分肯定了人的私有財產”,因此成為人文主義者最好的思想寶庫,從而就導致了新的文明的產生以複興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形式表現出來,並最終形成了影響廣泛和深遠的文藝複興運動。

(二)人文主義的發展階段及其主要特點

“如果說文藝複興是一個時代的話,那麼這個時代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時期表現在文學、藝術、哲學、史學、政治、教育和自然科學等方麵的思想內容。”從考察文藝複興的思想出發,本文以下將以人文主義為中心討論文藝複興的影響。“人文主義者的典型態度是否定中世紀,他們認為,中世紀文化對宇宙持一種先入為主的神秘觀點,在心理和肉體方麵使人及其理智和行為全部僵化了。實際上,中世紀文化否定人的活動空間,把人的過去和現在混為一談,人所能見到的唯一重要東西就是神的意誌。人文主義者的觀點與以上觀點正好相反,它宣布人的意識和行動的價值,因而重新發現了人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經曆了若幹世紀精神和物質的壓迫之後,文藝複興重新使人得到了挺立於世界的權利,表現內心世界的權利以及在上帝麵前自己本應有的資格。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們讚成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的積極進取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他們承認經過正直和艱苦的勞動所取得的人間幸福的合法性,反對禁欲主義對人間幸福的扼殺。”

意大利是文藝複興的發源地,文藝複興在意大利的發展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並體現出不同的特點。第一個階段是從14世紀30年代至14世紀70年代,即從彼得拉克從事人文主義運動開始至薄伽丘去世。這段時間內資本主義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及資產階級財富的重大社會作用已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個階段人文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對社會的階級變化給予新的解釋,抨擊封建的貴族出身高貴論,反對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宣揚人的卓越和天生平等,為商人、手工業者、新生的資產階級的地位進行辯護。人文主義的第二階段從14世紀70年代至15世紀50年代。在這個階段,經過彼得拉克和薄伽丘播種和耕耘的人文主義的種子普遍結出美麗的花朵。人文主義逐步發展成為廣泛的文化思想運動。佛羅倫薩、米蘭、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先後成為人文主義的中心。這一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人文主義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紮根於市民的生活中。這一階段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科魯喬·薩留塔蒂提出,“誠實的行動比離群幽居中的無所事事要神聖”,主張每個人負起應盡的社會義務,積極為社會服務,過積極的社會生活。另一代表人物波卓·布拉丘利尼則在《論貪婪》中針對基督教的禁欲主義,說明了物質財富的社會意義,而瓦拉針對禁欲主義,在《論快樂》中從被教會譴責的伊壁鳩魯的學說出發,頌揚了人的快樂。人文主義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從15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這一階段人文主義已經獲得社會廣泛承認,曼圖亞、波倫那、裏米尼等新的人文主義中心相繼出現,而人文主義本身進一步分化。人文主義最後一個階段是從15世紀末至16世紀30年代,由於外敵入侵,意大利社會十分不穩定,社會政治問題成為人文主義者關注的中心,代表人物是馬基雅維利和圭查爾狄尼。這一階段人文主義的任務是把對神的信念轉變為對理性的思考,把曆史發展的規律建立在人本身活動的基礎上,使人們的曆史觀發生了根本的轉折。之後人文主義在意大利開始衰落。

但是,人文主義並沒有隨著其在意大利的衰落而衰亡,而是越過了意大利的國界,傳向北方諸國。“從15世紀末期開始,意大利的人文主義開始大規模地向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諸國傳播,極大地推動了北方人文主義的發展。”在德國,人文主義的發展,“不僅給德國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準備了思想條件。德國人文主義者強調直接閱讀福音書,頌揚使徒時代簡樸的基督教精神,猛烈抨擊教會的腐敗和過度繁瑣的宗教儀式,所有這一切都為1517年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鋪平了道路。”此外,在法國、英國、西班牙和荷蘭,人文主義運動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人文主義運動的貢獻——肯定財富正當性和人人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

1.人文主義肯定世俗生活和財富正當性的新道德觀

基督教觀點認為,由於原罪,人受罰在世上生活。這種生活是痛苦的,隻有抑製自己的情欲和歡樂,懺悔錯誤,信仰上帝,才能獲得天國的幸福。從而主張消極處世,把幸福寄托於來世。人文主義者還主張應順應人性,追求人間的幸福,提出人的幸福不在天國和來世,而在人間和現實今生,應在理性的指導下過自由幸福的塵世生活,這種生活才是合乎道德的理想生活。人文主義者尊重人,注重世俗生活的倫理觀點對中世紀社會從信仰的社會走向世俗的社會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當人們從對上帝的凝視和苦思冥想中轉頭回來關注塵世生活的時候,必定會關注人本身的存在和發展狀況。這樣人的自由、平等、人的尊嚴以及維護這些基礎的人的財產及對財產的追求便會落入人們思考的範圍。這些觀念的轉變為後來的民法理念的確立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為民法中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確立指明了方向。人文主義帶來的觀念變化典型地體現在財富觀念的變化上,中世紀的財富觀念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中世紀曾經認為,“財主進天國是困難的……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因而宣揚拋棄塵世的財產,認為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是對立的,財產越多離上帝越遠,隻有守貧才能接近上帝,而人文主義者則充分論證追求財富的正當性,認為財富是道德的基礎,隻有豐厚的物質財富才能帶給人以優裕的生活和社會的尊嚴,並認為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給社會帶來了繁榮發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人文主義者為私人利益和財產權的辯護,起到了推動時代的發展和改變人們價值觀念的作用。“思想史表明,社會的變化,社會思想和社會麵貌的變化,往往首先表現為倫理思想的變化”。人文主義運動推動下中世紀倫理思想的變化代表了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方向,也預示了民法從中世紀的衰落向近代蓬勃發展的趨勢。

2.人性論和自然觀——人文主義對人的重視和對人人自由、平等觀念的推動

重視人、重視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是所有人文主義者的一個共同思想。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的價值值得重視,應該把人作為思考的重要對象,主張爭取個人權利、實現個人價值、在理性指導下過自己的生活作為自己道德思想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人文主義者進而強調人是平等的,反對封建等級製度,認為“人類向來是天生一律平等的,隻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著名的人文主義者蒙田說:“我們最無人性的弊病是鄙視我們的存在”,批判宗教為神犧牲人,扼殺人的自然本性。人文主義的這種觀點推動了人們從信仰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變。蒙田還說,“自然是一位好心的領路人”,人應當“按自然生活”。這些觀念推動了對世俗生活的重視。人文主義從自然主義人性論立場出發,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思想。比如人文主義代表人之一的薄伽丘認為“人類平等”是“最基本的法律”等等。這些觀點極大地解放了人類思想,沉重打擊了教階製和封建等級製,推動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總之,在人文主義運動的大潮中,我們看到了近代資本主義,近代民法製度發展的基礎性思想的萌芽。個人自由、人人平等、對財產的尊重等後來成為民法基本理念的觀念開始出現並逐漸深入人心,從而為中世紀的世俗化和向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轉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德國等北歐諸國的人文主義的大潮中,對古典文化的學習和基督教傳統緊密結合,通過用人文主義方法考證《聖經》,直接“為下一步宗教改革時代強調個人良知和個人信仰自由的新教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自由平等的基督徒、“超驗”的財富正當性與宗教改革運動

(一)馬丁·路德的宗教道德觀與自由平等基督徒世俗的生活

宗教改革運動最初產生於德國,以馬丁·路德為反對教皇特使出售贖罪券而公布《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九十五條論綱》雖然沒有否定教皇赦罪的權力,但對教皇赦罪權力的行使提出了懷疑。《九十五條論綱》公布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恩格斯評價說,“路德放出的火花,很快蔓延成燎原大火”。之後,路德又提出聖經具有最高權威,聖經的權威超過教會的權威的觀點,並進而在《論善功》提出了與傳統基督教不同的觀點,認為“信賴基督是一切善功中最大的善功,做好本職工作也可以稱為善功”。在以後與教會的鬥爭中,路德更是分別提出了“每一個教徒都是祭司,可以主持聖禮,可以解釋聖經”,“聖禮並不是人們靈魂得救的必由之路,隻不過是使人想到基督,堅定信仰的方式”以及“因信稱義”的主張,即“隻要有信仰,靈魂便能得救,而信仰的根據是聖經”。路德的觀點在宗教層麵的意義是反對教皇、教會的權威,將每一個信徒從教會的權威下,從聖禮、教會的束縛下解脫出來,成為自由的基督徒。但在路德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積極之處:一是路德的宗教觀裏我們看到了個人,個人已經成為自由的基督徒,個人僅因信仰即可得救,這樣已經與傳統基督教隻有宗教、教會而不見個人的情況非常不同。個人的出現和解放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也是近代民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隻有有了自由的個體的出現,真正的民法關係才可能得以建立。二是出現了自由平等的個人。中世紀基督教是以嚴格的教階製為特征的。教皇處於頂點,具有最高的特權,以下是紅衣大主教、主教以及教士,最下層是普通教徒。普通教徒在宗教上與各級神職人員是不平等的,普通教徒隻能通過教士才能接近上帝,靈魂才能得救。路德的新教賦予每一個教徒以祭司和解釋聖經的權力,實際上是打破了教士階層的特權,將平等、自由的觀念植入教徒心中,從而對形成新的道德觀念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後來的羅馬法複興奠定了基礎。三是看到了世俗生活的意義。傳統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隻有信仰上帝才有意義,而路德新教認為做好本職工作也是善功,這樣就把人們從中世紀空洞的宗教信仰、甚至自虐性的修道生活中拉回來,回到現實生活中,引導人們做好人世間的工作。而這種重視世俗工作的宗教道德觀非常有利於社會生產,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重視現世生活的觀點,也必將導致對法律的重視。在一個經濟發展,重視現世的社會中,民法的發展將是自然的結果。事實上,在路德的新教道德觀念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後來成為《法國民法典》基本原則的身份平等、契約自由原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