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上海合作組織的前景、問題以及我國對策(1 / 3)

賈宇

一、上海合作組織概述

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21世紀初國際關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冷戰結束後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一次重大變化。持續四十多年的兩極對峙和冷戰雖已結束,但世界並不太平,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以人權等問題為借口,通過強權政治和軍事威脅的途徑,推行世界單極化的全球戰略,以實現獨霸世界的目的。“9·11”事件的發生,更使國際形勢中的不確定因素大為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及其活動,必將對國際形勢、世界格局以及我國的戰略環境產生重大的影響。

首先,創建了嶄新的國際安全模式。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強調:將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對外開放的原則,願與其他國家及有關國際和地區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吸收認同該組織框架內合作宗旨和任務的國家為該組織新成員。經過幾年的實踐,上海合作組織逐步樹立了一種新的安全觀,確立了一種新的國家關係,摸索出一種新的區域合作模式。

其次,建立了不受美國控製的地區合作。上海合作組織是世界上力求擺脫美國控製和影響的極少數國際組織之一,它必將成為維護六國根本利益、推動歐亞大陸乃至全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強大杠杆,並進而成為抵製美國獨霸世界、促進世界多極化的一個重要力量。對各成員國而言,上海合作組織無疑將最大限度地維護成員國的國家利益。

其三,加強了國際反恐合作。上海合作組織的六個成員國,都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上海合作組織反複強調,各成員國應視恐怖主義為跨國危害,堅決反對一切恐怖主義行為、方法和活動。各成員國應積極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有組織犯罪、非法走私毒品、麻醉品和販賣武器。為此,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決定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機構,總部設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比什凱克市,必要時可在各成員國境內設立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分支機構以打擊販賣毒品、武器和其他跨國犯罪活動以及非法移民。

其四,改善了我國的戰略安全環境。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使中國北部邊境地區的穩定和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從而大大改善了中國戰略安全的環境,中國維護國家利益的外交鬥爭,也可得到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的支持,從而使中國提高抵抗外來壓力和幹涉的能力。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也使中國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方麵獲得新的資源,六個成員國之間的全麵合作,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於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趨向

上海合作組織經過成立後的初創時期,隨著北京秘書處和地區反恐中心法律文件的批準和機構的正式運轉,迎來了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一個正式的地區性合作組織在國際舞台發揮應有作用的新階段。結合本地區具體情況和上海合作組織的現狀,筆者認為,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趨向將呈以下特點:

(一)機製化建設是前提

加快機製化建設是當前上海合作組織麵臨的首要任務。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伊始,就謀求本組織的機製化建設。為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上海合作組織製定和通過了許多有關法律文件。2002年6月7日在聖彼得堡元首峰會上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為該組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根據《上海合作組織憲章》規定,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機構包括:國家元首會議、政府首腦(總理)會議、外交部長會議、各部門領導人會議、國家協調員理事會、地區反恐怖機構和秘書處,這是目前上海合作組織的基本組織結構形式。將來隨著情況的發展變化,上海合作組織還可能增設一些相關機構。成員國元首會議可通過決定成立本組織其他機構。

在今後地區合作的實踐中,隨著機製化和製度化的建設進程,逐步將上海合作組織與其他國際組織和國家關係納入法製化軌道是保證上海合作組織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果未來蒙古乃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阿富汗都加入這一組織的話,上海合作組織將覆蓋歐亞大陸東段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乃至南亞地區,意味著團結、互助、誠信機製的擴大,是經濟與安全的雙贏選擇。

(二)政治、安全合作與反恐是重心

政治、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工作重點和優先方麵。從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曆程中明顯可以看出,該組織是一個安全優先的國際組織。該組織的前身——“上海五國”,就是以解決安全問題為核心的多邊會晤機製。在這個多邊安全合作的框架內,“上海五國”中其他四個成員國與中國成功地解決了邊界問題,成功地在邊境地區就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和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問題達成協定。1996年在上海簽署的《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1997年在莫斯科簽署的《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同樣是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的最基本的遵循內容之一。

早在“9·11”事件以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就長期受到恐怖主義和毒品的直接威脅,該組織成員國也多次向國際社會闡明這些威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9·11”事件的發生證明了上海合作組織將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和打擊“三股勢力”作為其基本任務,是極富政治遠見和十分正確的。“9·11”事件後,上海合作組織立即作出反應。2001年9月14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總理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恐怖行為,將此種野蠻行為視為對人類文明基本準則、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及包括生存權在內的基本人權的挑釁,強調國際恐怖主義已對全人類構成嚴重威脅,並明確表示,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是上海合作組織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隨後,該組織各成員國領導人相互聯絡,就共同反對恐怖主義進行對話。2002年,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聯合進行反對恐怖主義軍事演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上合組織在俄羅斯境內開展了規模較大的反恐聯合演習,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發展經貿關係是基礎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都麵臨著改造舊的國民經濟體係,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係的重大經濟課題。歐亞地區資源的多樣性為各國經濟合作長期發展提供了條件,各成員國產業結構上的差異性和國內市場間的互補性,為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實現有效經濟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001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政府總理在阿拉木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關於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基本目標和方向及啟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進程的備忘錄》。在這次會議上,各成員國政府首腦強調,六國將根據市場規則,遵循平等互利、相互開放、注重實效、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緣和經濟互補的優勢,積極尋找經貿合作有前景的領域,采取措施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和邊境地區合作。

根據上述《備忘錄》的有關規定,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是:(1)發揮成員國經濟的互補性以促進其經濟的共同發展;(2)擴大貿易和投資規模;(3)促進經營主體間的合作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發展;(4)改善貿易和投資環境,為逐步實現商品、資本、服務和技術的自由流動創造相應條件;(5)協調各國對外經濟活動方麵的法律;(6)根據各國現行法律,鼓勵和支持成員國行政區域間建立多種形式的直接聯係;(7)有效利用在交通和通訊領域的現有基礎設施,進一步開發過境運輸潛力;(8)發展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9)保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共同的生態規劃和項目;(10)建立和發展實施區域經濟合作的機製。

2003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會晤後簽署決議,批準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在內的六份文件,同時提出上海合作組織六國未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意味著六國在經貿領域合作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標誌著成員國在經貿方麵開始了較全麵的合作,區域經濟合作開始步入正軌。未來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會為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同時為其他領域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發展長期穩定的經貿合作關係不僅符合上海合作組織的基本發展方向和目標,而且符合各成員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上海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在維護地區安全和發展經濟方麵利益一致,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立場一致或相近,不存在重大的曆史遺留問題。而且,各成員國之間在安全及其他方麵已經開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各國之間也積累了解決和處理分歧、開展合作的豐富經驗,建立了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關係。

但是,由於上海合作組織本身的問題,成員國間的相互信任問題,又由於地區熱點問題的存在和美國的影響,加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是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上的合作有一定的困難,文化領域存在衝突,等等,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間的合作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一)上海合作組織機製存在的問題

1.上海合作組織本身存在的問題

上海合作組織最直接的挑戰首先來自該組織本身。雖然上海合作組織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前景,但畢竟沒有長期經受複雜的國際鬥爭和國家之間利益衝突的考驗,還必須在現實的風雲變幻的國際事務鬥爭中逐步成長。因為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時間很短,從上海五國會議到上海合作組織,其存在隻有幾年的時間,所以無論在全球範圍內,還是在亞太地區,它不過是一個初步形成的區域性地區多邊合作機製,各方麵的機製尚待完善,以致麵對突然出現的複雜局麵,組織缺乏應對機製,凝聚力不強。

例如,由於缺乏一種有效的、快速的、協調一致的反恐運作機製,上海合作組織在反恐鬥爭中難以發揮一種整體作用,一些成員國轉而更加注重與美國或其他集團的合作,離心傾向有所上升,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中亞成員國在“9·11”事件後與美國合作的程度,對該組織的凝聚力構成極大的考驗。上海合作組織中,中、俄都把發展與美國的關係放在第一位,無形中也弱化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

2.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存在的問題

(1)各成員國共同的利益基礎還不夠堅實。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地理上連成一體,曆史文化關係源遠流長。冷戰結束後,各國摒棄前嫌,發展睦鄰友好關係。因此,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安全領域容易找到共同語言。但這種利益的一致性在初始階段局限在比較狹小的範圍之內,如成員國在邊界地區的互信、裁軍以及在中亞打擊“三股勢力”等方麵。至於其他領域的合作,總顯得很不盡如人意。雖然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四國的發展戰略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主要是保持國家穩定,恢複和發展經濟,但各國針對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對中俄來說,保證國家不被分裂是穩定的基本前提,是恢複和發展經濟的根本保障;對中亞四國而言,保證世俗政權不被推翻、保障國家的獨立與安全是其發展經濟的基本要求,因此,中亞四國主要是反對宗教極端主義。六國戰略重點不同妨礙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共同利益基礎的夯實以及合作的深度。

(2)“中國威脅論”在俄羅斯、中亞地區頗有市場,各成員國之間互信程度不夠。近代以來,沙皇俄國一直是中國北部邊境和西北邊疆安全的重大威脅,蘇聯時期,中蘇邊境還出現了軍事對峙的狀況。曆史積怨和心理上的陰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今天人們的思維,與中國長期處於隔絕甚至是敵對狀態也使相互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這種不理解、不信任短期難以消除。因此,曾經屬於蘇聯的中亞國家有些人至今仍把中國視為安全上的潛在威脅。俄羅斯最擔心的“中國威脅論”則是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合法和非法的移民對俄羅斯遠東進行“悄悄地擴張”。因為俄羅斯經濟和社會危機,遠東地區受害尤深,人口大量移出和出生率的下降,使其地位空前虛弱;中俄地緣政治特點使兩國對彼此力量的消長變化尤為敏感。特別是對處於弱勢的一方來說,俄羅斯尤其擔心的是,中國在實力增強後,可能回過頭來重新解決領土和邊界問題;不愉快的曆史經曆留在心中的陰影並未因現在邊界和領土問題的解決而消除,尤其是在雙方相鄰的邊界地區。前後曆時11年,備受世人關注的中俄大型石油管道建設項目,俄羅斯至今尚未最終敲定,個中緣由,難以排除“中國威脅論”因素的作祟。

3.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內部存在的問題

(1)宗教極端主義勢力的存在。美國推行的“民主”戰略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頻頻得手,不僅鼓舞了獨聯體各國反對派,也鼓舞了中亞宗教極端勢力——其中就包括一手製造安集延騷亂的“伊斯蘭解放黨”。其結果很可能就是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裏莫夫所預言的那樣,不會發生什麼“顏色革命”,而是宗教極端主義勢力上台。

(2)民族矛盾的存在。從民族矛盾的表現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是主體民族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既有邊界領土之爭,又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之爭,還有地區主導權之爭。第二是每個國家內的主體民族與非主體民族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在於事實上形成了主體民族在語言、入學、就業、晉升等一係列問題上享受明顯的特權,這引起其他非主體民族的不滿。第三是主體民族內部的矛盾。這主要是主體民族內部不同政治集團或部族間爭權奪利的鬥爭。這些民族矛盾為三股惡勢力所利用,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