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此心光明耀天下——談圓滿(2)(1 / 2)

先生曰:“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隻在‘下學’裏。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隻從‘下學’裏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個‘上達’的功夫”。

弟子陸澄向王陽明求教參悟天理的功夫。

王陽明回答說:“後世儒生教人,才涉及精微之處,便說不應當學參悟天理的功夫,隻學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於是將‘上達’和‘下學’分開了。那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嘴巴說得出、心裏想得到的,都是‘下學’;而那些不能用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嘴巴說出、心裏想到的,就是‘上達’。比如說樹木的栽種,都是屬於‘下學’,至於樹木的生長,就是‘上達’,不會被人力幹預。所以凡是那些能夠用功學到的、用言語告知的,都隻是‘下學’,‘上達’隻存在於‘下學’當中。凡是聖人談到的雖然極其精微,但也隻是‘下學’而已。學者隻需在‘下學’的功夫裏用功,自然而然就能達到‘上達’的功夫,而不必要在別的地方去尋‘上達’的功夫。”

其實,說得簡單一點,“下學”指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小事情,“上達”指的人們良好的修養。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人們能夠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能因小成大,修煉出超凡脫俗的個人修養,獲得幸福與成功。

下麵是卡菲瑞先生回憶比爾·蓋茨小時候而寫下的文字:

1965年,我在西雅圖景嶺學校圖書館擔任管理員。一天,有同事推薦一個四年級學生來圖書館幫忙,並說這個孩子聰穎好學。不久,一個瘦小的男孩來了,我先給他講了圖書分類法,然後讓他把已歸還圖書館卻放錯了位的圖書放回原處。小男孩問:“像是當偵探嗎?”我回答:“那當然。”接著,男孩不遺餘力地在書架的迷宮中穿來插去,小休時,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錯地方的圖書。第二天他來得更早,而且更不遺餘力。幹完一天的活後,他正式請求我讓他擔任圖書管理員。又過了兩個星期,他突然邀請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時,孩子母親告訴我他們要搬家了,到附近一個住宅區。孩子聽說轉校卻擔心起來:“我走了誰來整理那些站錯隊的書呢?”

我一直記掛著這個孩子。結果沒過多久,他又在我的圖書館門口出現了,並欣喜地告訴我,那邊的圖書館不讓學生幹,媽媽把他轉回我們這邊來上學,由他爸爸用車接送。“如果爸爸不帶我,我就走路來。”其實,我當時心裏便應該有數,這小家夥決心如此堅定,又能為人著想,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不過,我可沒想到他會成為信息時代的天才、微軟電腦公司大亨,美國巨富——比爾·蓋茨。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比爾·蓋茨在對待圖書館工作這樣的小事上,就已經表現出一種超乎同齡人的責任心,難怪他能在信息時代叱吒風雲。

吉祥上師曾說:“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從簡單的事情做起,不願意做小事的人,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而生活中,總有人覺得自己可以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那些細瑣小事不應該去理會,而且連替自己開脫的理由也顯得理直氣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這些人似乎忘記了一點,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很多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是從簡單小事開始做起的。而他們與我們所不同的隻是麵對小事的態度,在他們看來,他們所做的事並非小事,而是修養心性、獲取人生幸福的大事,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的人生大事。

踏踏實實地根據心來行事,何等的穩當快樂

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快樂處。”

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閑有個訣竅。”

曰:“請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