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談死亡(1)(3 / 3)

莊子不相信,說:“我讓主管生命的神來恢複你的形體,讓你重新長出骨肉肌膚,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兒女、左右鄰裏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這樣做嗎?”

骷髏皺眉蹙額,深感憂慮地說:“我怎麼能拋棄南麵稱王的快樂而再次經曆人世的勞苦呢?”

人們如此懼怕死亡,但是沒有人知道,人在死亡以後是否也會一樣畏懼著生存,想方設法地避免“出生”在這個“活著”的世界。人所以恐懼,是源於對那些神秘事物的懼怕,越是不了解死亡,恐懼感就會越強。

古希臘的快樂主義大師伊壁鳩魯認為:“一切善惡凶吉都在人的感覺之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所以,死亡事實上與我們的感覺無關,因而無須恐懼死亡。因為,在人活著的時候,死亡還沒有真正到來,而一旦死亡降臨時,我們又感覺不到死亡了。”確實如此,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隻是我們對生存的執著。王陽明勸誡人們不要把生命看得看重,以免迷失自己,也是這個道理。

隻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難以心安

問“夭壽不貳”。

先生曰:“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有人向王陽明請教“夭壽不貳”的意思。

王陽明回答說:“做學問的功夫,能夠將一切聲色、利益、嗜好都擺脫幹淨。但是隻要還有一絲一毫在意生死的念頭牽累著,便會有和本體不能結合在一起的地方。人有在意生死的念頭,是生命本身帶來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這裏都能看破、想透徹,心的全部本體才能自由沒有阻礙,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我們通常以為,每個人都很重視生命,而忽略了死亡。事實剛剛相反,我們通常都是忽略了生命而重視了死亡。我們總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消耗寶貴的生命,而在死亡自然來臨前,卻過於重視死亡的發生,以至於讓自己最後的生命始終籠罩在恐懼之中。從時間上說,我們的生命有限,而死亡則是無限的。而從生命的意義上說,生命是綿長的,而死亡是短暫的。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很怕提到“死”字,因為他們害怕麵對死亡,認為自己死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其實,對死亡的懼怕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平淡的心來接受。我們也要明白這樣的道理,與其把大好的光陰用在懼怕死之上,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樣好好地活著,把握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其實,不論人們想與不想,人的生命終究是要走向終結的,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劫。既然如此,人們何不把生死看得淡然、坦然一些呢?要知道,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隻有死才有生。佛門講究生死輪回,把一次生命的結束當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宇宙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生生死死中循環不息的。天地造化賦予人一個生命的形體,讓人們勞碌度過一生,幾十年的忙碌後當人們到了生命的最後才讓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後的安頓,這也是人一生的描述。一個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會善待自己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