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認為,孔子之學所重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而這人道最鮮明的體現是孝悌之心。所以要想培養仁愛之心,必先從孝悌開始。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孝”的事跡,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有一則“臥冰求鯉”的故事。
晉朝琅玡人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王祥並沒有因為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對父母非常孝順。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帶、日夜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但當時是寒冬臘月,冰封三尺,天寒地凍,根本無法捕魚。但是王祥為了能讓病中的繼母吃上活鯉魚,就解開衣服臥在冰上,想用自己的體溫化開堅冰捉魚。突然三尺厚的冰自行融化,從冰下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高興地回家為繼母做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
後來王祥隱居二十餘年,給父母養老送終後,才應邀出外做官。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後人為了紀念他,有詩雲:“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孝想必也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而施行的一種生存策略。儒家認為,“孝”是倫理道德的起點。一個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愛心的、講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親情濃鬱、關係牢固;反之,必然是親情淡薄、家庭結構脆弱容易解體。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可見,不重孝道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視,生存的體係就會變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會因此而變得粗野。我們不能因為老人無用而把他們遺棄。如果子女這樣對待他們的父母,就等於鼓勵他們的子女將來也同樣對待他們。”
從前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他們對兒子盡心竭力地撫養,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這對夫妻還有一個老母親與他們同住,平時兒媳老是嫌棄婆婆,不願意養婆婆,但是因為婆婆能幫他們幹活,所以媳婦雖有怨言還是讓婆婆同他們吃住。年複一年,孫子漸漸長大,奶奶越來越老了,她的腰因為長年的勞作變得佝僂,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於年齡的原因,吃飯的時候常會撒出一些飯粒。
這時候,媳婦看婆婆越來越不順眼,她急於想把婆婆趕出家門,於是總在丈夫麵前說婆婆的壞話,沒想到丈夫竟然答應妻子趕母親出門。一天吃過午飯,這對夫妻就把老母親送到三十裏外的山溝裏,扔下幾塊餅,讓老母親自生自滅。沒想到回家後,他們發現兒子在村口的大樹下坐著。夫妻倆問兒子為什麼不回家,兒子說:“我在等奶奶,你們現在把奶奶拉出三十裏地外,以後我拉你們八十裏也不止。”聽了兒子的一番話,夫妻倆頓時明白了,他們趕緊回到山溝裏把母親接了回來。
孔子弟子有子說:“將來這些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如果到了社會上,就是社會動蕩不穩定的主要因素!”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不是駭人聽聞!也如王陽明所說:“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隻是這個靈。”隻有良知走入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愛其親”、“敬其兄”,這是一種本能的行為,是一種心的要求。
孝是一種生存策略,將來孩子能否做到孝,關鍵還是在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在孩子出生,父母就要明白,在無微不至地關懷和愛孩子的同時,必須教會孩子孝!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會自釀苦果,老無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