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藤吉郎多此一舉 岩倉城內憂外患》(2 / 2)

此時此刻的藤吉郎明白了一件事,主公並不是表麵看上去的那般性情粗暴,他是隻是不擅長表達心中的喜惡,也就是說織田信長其實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好人。

當然,藤吉郎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會有了後來的一統天下的“天下人”。而明智光秀卻沒有看明這點,才招致了最後“三日天下”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可憐又可悲。

“太子者,國之根本。”

儲君之位是一個政權的根本,一旦確立,就不能輕易動搖。而曆史上因為想更換繼承人而給整個國家招致災難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大的方麵,像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時期的“國本之爭”。萬曆不喜歡宮女王氏所生的長子朱常洛,遲遲不願立其為太子,最後迫於各方壓力,逼不得已立其為太子,之後,卻又想改立鄭貴妃所生的小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不僅誘發了明宮三大奇案中的“移宮案”、“梃擊案”,也加劇了萬曆和眾臣僚之間的矛盾,誘發了萬曆本人長年的懶政怠政(最長連續二十八年不上朝),更是後來“東林黨爭”的重大起因,進一步加速了朝廷的分裂和政治的腐敗。

中的方麵,日本的戰國亂世也是由於室町幕府第八任將軍足利義政的繼承人問題引發的。義政早年無嗣,便封了弟弟義視為“皇太弟”,結果後來又生了兒子義尚。於是便想廢了弟弟義視的儲位,讓自己的兒子義尚繼位。可不成想,雙方卻因此兵戎相見,直接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大混戰,室町幕府也是就此走向衰亡。

小的方麵,就是我們這位信長早年的小大哥、後來的頭號死敵,北尾張的實際控製者織田信安,因為想要更換繼承人而由此發生的故事了。

盟友關係以利為先,自古以來便是如此,今天的國際社會更是如此。

自從信長攻下清洲城的那一刻,信長和信安的關係就從敵人的敵人直接變成了敵人。

所以在接下來,不管是信長營救嶽父的長良川之戰,還是平定弟弟叛亂的稻生之戰,織田信安都毫不猶豫的站到了信長對手的陣營當中去了,竭盡全力地為信長增加一點遊戲難度。

可是這次,卻輪到織田信安自己後院失火了。

信長和歸蝶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個孩子,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可是織田信安也有個遺憾,他兒子太多了。

他的正室夫人很早就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織田信賢,希望可以以賢立世,並很早地就被立為世子。但是,就如這世上許多俗套的劇情一樣,相比於原配妻子,信安也是更喜歡小老婆,對小老婆所生的小兒子自然也就更加喜愛了。於是乎,他現在就想廢掉信賢,立他的小兒子信家繼位。

可是,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樣子似乎是沒什麼大不了的,道義上再怎麼說不過去,也隻是屬於私人的事情。但假如你是一個地方領主呢?那麼領內所有的人都會因為你的決定受到影響。

織田信賢好歹當了十幾年的世子,早就有了依附於自己的勢力。現在要他隨隨便便的讓位?怎麼可能!就算他答應了,他手下的那幫人怎麼辦?人家含辛茹苦跟了你十幾年,不就是為了以後你上位了能多給他們些好處麼?現在你怎麼一走了之,那這十幾年的活都是白幹了嗎?

所謂形勢比人強,不管信賢願不願意,他都必須采取措施對抗他父親。更何況,他還舍不得手中的權力呢!

決心已定,接下來就是如何實現了。

名義上織田信安可還是岩倉城之主,北尾張四郡的統治者。織田信賢想要成功篡位的話,隻能智取,不可強幹。

“父親不是想把他的位置傳給弟弟嗎?好,我給他就是。”

信賢把自己想讓位的想法告訴了身邊人,果然,不多久,這件事情就傳到了信安的耳中。

也不知道是因為不好意思了還是想試探試探信賢的真正想法是什麼,信安就宣召信賢入城來覲見他。

“父親。”

“恩。”

信安擺手示意,讓信賢免禮。

“聽說你不想再當世子了,怎麼,是為父哪裏沒有做好,讓你有所不滿了嗎?”

“沒有沒有,孩兒愚鈍,連本兵書都讀不好。可是卻發現弟弟信家他天資聰慧,小小年紀就熟讀兵法,懂得用兵之道。現在我們強敵環伺,特殊時期,這世子之位也應該是能者居之才是。”

“這樣不好吧?你從出生起就是世子了,至今已有十幾年的光景。如此冒失地行事,怕會引起他們不滿啊!這件事情我可不能同意,你還是再考慮考慮吧!”

“嗬!口是心非的老狐狸!”

信賢心裏罵道,看來自己還得求著信安不要這世子之位了,也罷,再陪這老家夥演場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