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惠帝沒有子嗣,那麼按照規矩就得由劉邦的其他兒子來繼承皇位,這是她絕對不能忍受的,她不能容忍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給了其他女人的孩子。
於是呂後讓張皇後找了一個不知道是誰的小孩來撫養,殺了小孩的母親,然後立這個小孩為皇帝,謊稱是惠帝的遺腹子。
這就是大漢朝的第一個少帝:劉恭。
第三節 三公九卿製
之前既然提到了蕭規曹隨,那麼就順便介紹下漢代創立的這套官員製度吧,剛好對理解後續的故事也有幫助。
漢代中央政府采取的是秦始皇創立的三公九卿製,品秩是用每年下發的糧食來分級的,特點是級別層次數量少,每級之間差距大。漢朝最高官員三公是萬石品秩,三公之下到了九卿就變成了二千石,二千石之下就都是千石以下的官員了。這個幾千石也不是全發糧食,發一半糧食,另一半換成等價的錢。
三公的順序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品秩一樣,但地位卻還是有差別的。
丞相是外朝官員的首領,在大司馬出現之前絕對的官員第一人。理論上來說,漢朝的製度規定皇帝負責內朝事而丞相負責外朝事,所以丞相應該是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禮的人物。
一個國家除了皇帝家事、軍事和監察以外,其他所有的事務都是丞相的管理範圍,比我們現在的國務院還要管的寬,國務院管不到法院,但丞相連司法都可以管。
另外,負責監察和協管皇帝家事的禦史大夫算是副丞相,也就是丞相的副官,這樣看來,丞相如果連這個活兒也包辦一下的話,那麼一國大事其實也就軍事管不上了。
當然,沒有皇帝會傻到連兵權也分給丞相的。如果那樣,我們就會懷疑到底是皇帝的天下還是丞相的天下了,畢竟兵權是一切權力的根本。
太尉名義上是漢代的最高軍事長官,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和丞相相提並論的官員。
在漢朝常設的官員中,隻有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綬,就是用金色的印章和紫色的綬帶,三公中剩下的一個禦史大夫都隻能用銀印青綬。
當然還有一些不常設的職位也可以用金印紫綬,比如太師太保太傅,比如前後左右將軍等,但這些位置不一定有,往往都是一些特殊的時期才出現,更多的象征一個地位,沒有什麼實職。
雖然金印紫綬讓太尉顯得地位非常高,但其實這個官卻有些雞肋。
本來太尉應該是相當於我們國家的中央軍委主席這樣一個角色,但在封建王朝卻顯得很尷尬,因為不管國家製度如何規定,最高軍事長官肯定隻能是皇帝。
前文也提了,皇帝可以把所有權力都分給丞相,但隻有兵權是絕對不會放的,既然不會分給丞相,那當然也沒有理由分給太尉了。聰明的皇帝知道,兵權才是一切權力的根源,不可能放手。毛主席不也說過,“槍杆子上講道理”。就拿我們現在來說,軍委主席也都是由總書記兼任的。
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最高領導一定要掌握軍權。
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領導,皇帝當然也要牢牢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樣一來,如果是在戰爭時期,比如戰國,雖然最高軍事權還是在君主手中,但因為經常打仗,臣子中的軍事領導手上還經常可以有兵,有自己的實際權力。可是到了和平時期,沒有什麼仗打,皇帝就沒有任何讓臣子來掌管所有兵的道理了。
在漢代,明文規定隻要動兵五十人以上就得請皇帝虎符,故而太尉權限也就在五十人以下。說真的,五十人的權力,在地方上不一定比的上一個縣令,在中央毛都不是。
所以,太尉其實是個“位高而無權”的虛職。
當然在漢初能做的上太尉的人憑借自己的人望也可以對朝局產生很大影響,但這都是那些人個人的因素,和他是不是太尉沒有關係。比如武帝初年的田蚡,作為皇帝的舅舅,他本來就是太後家的代言人,太尉隻不過是給他一個名號而已。
太尉這樣一個無所謂的官職沒存在多久就幹脆被撤了,先是景帝時期漢景帝自己做了一陣,武帝剛即位時為了安排自己的舅舅田蚡恢複了一下,等到這個特殊時期一過,又徹底的廢除,這個官職從此也就再也沒有出現在西漢的曆史上了。
三公中排名最末的是禦史大夫,可以簡單一點兒理解為副丞相。
中國人都知道:同樣是領導,“一把手”和“二把手”差距非常大;同樣是書記,正書記和副書記差距非常大;同樣是名義上的相,正牌的丞相和副職的禦史大夫自然差距也是不小。
丞相所轄的範圍非常廣,幾乎覆蓋了一國政治的方方麵麵,而禦史大夫正兒八經的隻管官員的監察和考核這一塊兒,類似於現在檢察院的角色。
禦史大夫如何行使自己的監察權呢?
皇帝身邊有十五個侍禦史,各個地方有各種刺史,這些人分別負責中央和地方的監察工作,然後統一彙報到禦史大夫處。
另外,禦史大夫還有一些額外的活兒要做,那就是協管皇帝的家事,內廷那些“中字頭”的官員都由禦史大夫的副官禦史中丞管理。其實這也算是監察的一部分,和監察中央政府還有監察地方政府一樣,隻不過不敢明著說是“監察皇上”而已。
雖然在最初設計製度時,禦史大夫的職權遠遠小於丞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西漢的後期,兩者也差不多一樣了,禦史大夫幾乎有不低於丞相的地位。
出現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禦史大夫下屬官員的逐漸強勢。
內廷官員的地位在漢朝後期越來越高,那些歸禦史大夫管的“中字頭”官員最後慢慢都變成了國家政策的製定者。另外,也屬於禦史大夫管的刺史,本隻是去地方的監察官員,可最後由於一些原因實際上卻成了比郡守更高一級的行政長官,形成了類似現在省一級的單位。漢初其實是沒有省一級編製的,中央直接下轄全國一百多個郡。
總的來說,禦史大夫下轄的兩塊,內廷的“中字頭”官員和地方的刺史地位都越來越高,這讓禦史大夫自己也慢慢直追丞相,最後竟至於分庭抗禮的地步。
到了西漢的後期,甚至出現這樣一種不成文的規矩:丞相和禦史大夫之間到底誰是主誰是副,並不取決於誰是丞相誰是禦史大夫,而是取決於誰的能力更強誰更得到皇帝的信任。
有一個例子:昭帝初年,時任禦史大夫的桑弘羊是13歲就被武帝破格選中,當時西漢經濟方麵的天才,能力天下稱頌,他遠遠強於僅僅幫衛太子說了一句話就變成丞相的田千秋。所以當時漢朝的國政基本上都是由禦史大夫桑弘羊來辦理,丞相田千秋倒成了擺設。
漢朝三公以下就是九卿,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部長,品秩二千石。
二千石是漢朝人眼中大官的標準,景帝時期的酷吏寧乘就說過:“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意思就是做官要做到二千石,做商人要到千萬,否則就不要去和別人比。九卿就是二千石中地位最高的一批。
九卿到底是哪些官有一些爭議,很多人認為九卿其實不止九個,有十個、十二個等各種說法,這裏我采用了十個的說法,是按照錢穆先生總結的那九個,又加了一個中尉。
中尉作為京師最強軍隊北軍的領導,地位確實非常重要。而且《漢書·百官公卿表》裏的排布也是把中尉放在了和其他九卿一類,所以個人觀點還是應該放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