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高帝七年 公元前200年(2 / 3)

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的匈奴開始向南侵襲,此時中原的劉邦和項王還在滎陽成皋一帶鏖戰,無力顧及北方,冒頓大單於順勢占領了河套地區(當時的人們叫河南,就是黃河以南的意思),把當年秦朝蒙恬打下的地盤又盡數討了回來。

匈奴人習俗和中土差別極大,他們的王族姓“欒提熾”,頭領叫單於,單於之下最大的兩個位置是左賢王和右賢王。

當時的大單於部落主要在正中的北方地區,雲中雁門一帶;左賢王帶領部隊在東方,右北平一帶,就是現在的北京;右賢王在河套地區以及更西的天山一帶。後來在匈奴逐漸壯大之後,又分別封了很多其他的王,比如白羊王,婁煩王等等,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區域。

武帝時期之後,由於特殊的情況,匈奴又多了很多特殊性質的王,比如自次王趙信、丁靈王衛律、右校王李陵等,其中不乏漢人,每個都有自己的故事。

匈奴的部落散布在廣大的北方草原,各自遂水草遷徙,在那個通信不暢的時代,為了保持聯係他們要一年舉行兩次大的集會。正月的時候他們小會在單於庭,所謂的單於庭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大單於的部落當時在哪裏單於庭就算在哪裏。到了五月的時候,匈奴人要大會於龍城,龍城是固定的地方,是匈奴人埋葬祖先的聖地,對於匈奴民族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這裏後來在武帝時期還發生一場意義深遠的大戰。

最後再講些匈奴基本的民俗,由於一直在北方惡劣的草原遷徙,一千年來他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的,正是殘酷的環境,所以他們的習俗也傾向於讓他們時刻保持戰鬥力。

比如,匈奴有個習俗:父親死了,兒子要續取後媽;哥哥死了,其他兄弟要分了哥哥的遺孀。這是一種節約資源、讓匈奴保持最高的人口出生率的方式,在那個技術極其落後的時代,就像毛主席說的,人多力量大,能生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匈奴人還“貴健壯”,所有的優勢資源都給那些健壯能打仗的青年,讓他們發揮最大的作用,沒有“尊老愛幼”的習慣。

這些習慣當時都是漢朝人鄙視匈奴的原因,甚至漢人給他們音譯為“匈奴”,本身就有看不起的意思。確實,自命為禮儀之邦的中原地區對匈奴那些原始的習俗難以接受,可對於匈奴來說,這卻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隻有這些習俗能夠讓他們生存,讓他們保持強大。

第三節 白登之圍

冒頓單於時期,匈奴的人口和戰力達到了頂峰,控弦三十餘萬。

這就是說當時冒頓手下能打仗的軍士有三十多萬人,雖然不能夠確切的知道當時匈奴的入伍比例是多少,但以他們這種全民皆兵的習俗來看,應該比較高。所以,匈奴的總人口可能會在一百萬左右。

漢朝的人口絕對比匈奴人多的多,兵士也隻多不少,不過戰鬥力就差的遠了。這裏麵有當時漢朝軍隊大戰未複、而且內亂未平的原因,但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軍事水平的差距。

中原古代從秦漢時期開始到楚漢之爭,基本都是以車戰為主,主要的戰鬥方式是一輛戰車上站三個人,後麵跟一堆步兵這種基本形式的編隊。這樣的戰鬥形式容易推進和防守,但是機動性極差。

匈奴等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戰鬥,又沒有打造戰車的技術,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直接騎馬,這樣的部隊和戰車在打正麵的時候非常吃虧,但是如果進行突襲則會產生奇效,就像毛主席打遊擊戰一樣,邊打邊跑,要是覺得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那些戰車根本追不上。

匈奴用這樣的戰術打中原,雖然不可能一舉攻取中原的城池,但是卻總能占中原的便宜,搶完就走,也不留下來守城。長此以往,中原的國家難以忍受,始終活在少數民族突襲的陰影中,從春秋到秦漢,這種局麵一直沒有改變。

對於那些想解決問題的中原國家來說,他們也嚐試過徹底打擊遊牧民族,但是中原的戰車一旦到了北方草原,就隻有被來無影去無蹤的騎兵屠戮的份。

為什麼中原的國家沒有想過也使用騎兵這種先進的兵種呢?

其實有,在戰國的後期,趙國出了個非常偉大的君王趙武靈王,他在長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鬥爭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和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打,必須要學習他們先進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穿褲子。

戰國時期的漢人無論男女都是穿裙子的,不可能直接騎馬,為了能夠直接騎馬,就必須學習遊牧民族穿褲子,這個改革在一開始遭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在趙武靈王的大力推行之下,最終還是得以施行,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使趙國擁有了中原第一支騎兵,讓趙國更好的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問題的同時也讓他們在中原爭鬥中占得了先機,當時連強大的秦國也不敢隨便惹他們,甚至連秦國的丞相都是趙國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