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匈奴民族的崛起
強大的匈奴是劉邦不得不麵對的難題,一個可能比項王還難對付的敵人。
楚漢之爭才不過打了五年,而大漢朝與匈奴的這一場仗,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持續了近三百年,直到東漢的時候竇憲燕然山勒石才勉強可以算是將正麵的衝突劃上一個句號,而後續的風波其實甚至持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而那已經是六百多年後的事情了。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匈奴民族的曆史。
關於匈奴民族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司馬遷在《史記》裏說:“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
夏朝的最後一個君王叫夏桀,他也是曆史上第一個出了名的暴君,而他的兒子就是夏後氏。傳說中夏桀有個兒子叫淳維,在夏朝滅亡之後帶著父親原來的那些妃子到了北方的草原,開始隨水草遷徙,過起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經曆了戎狄、獫狁、山戎等階段,慢慢的形成了匈奴民族。
如果按這種說法,匈奴應該和漢人是同宗,都是炎黃子孫,但是現在學界的說法基本上都認為這是司馬遷的錯誤。現在大家普遍比較認同的是,匈奴應該是一支隨水草遷徙、慢慢從西伯利亞地區轉移過來的外來民族。
夏商周時期,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一直在進行各種吞並與反吞並,也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過程,先後出現過很多遊牧民族,比如“獫狁”、“山戎”、“犬戎”、“戎狄”等等,直到戰國後期,匈奴這支部落才慢慢強大的起來,開始給北方的諸侯們壓力。
戰國七雄中北方的燕趙兩國就長期和匈奴作戰,也湧現出了不少名將,比如趙將武安君李牧、燕將秦開等等。趙武靈王時期甚至為了對抗匈奴,開始了胡服騎射的運動。
到了秦漢之際,匈奴人已經很強大了,但還不是當時北方草原上最強大的,在他們的東麵有東胡,西麵有大月氏。
此時,匈奴民族曆史上最大的民族英雄出現了。之前說這個時代最能帶兵的是項王和韓信,那是因為沒有把這個人算在中華民族的體係裏,其實他一點兒也不比上麵兩個人差,要是純論兵士的戰鬥力,絕對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個人就是冒頓單於。
冒頓本是當時匈奴單於頭曼的長子,理應是大單於的繼承人,但是當時頭曼寵信自己的另一個閼氏(就是老婆的意思),想讓那個閼氏生的小兒子來繼承大單於的位子,就派冒頓去做強大的敵人大月氏的人質,然後開始強攻大月氏,想置自己的兒子於死地。
冒頓自然不會這樣就被幹掉,他隻身盜走了大月氏的良馬,連夜跑回了匈奴部落。
畢竟是父子,頭曼單於見到兒子如此英雄了得,倒也有幾分欣喜,就讓冒頓帶領一萬騎自己闖蕩。
頭曼是一時不想再找兒子的麻煩了,可冒頓卻已經明白自己在匈奴的處境,如果想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須想辦法,於是他開始自己訓練屬於自己的部隊。
冒頓發明了鳴鏑,就是響箭,鳴鏑射出去的時候會發出很大的聲音。他告訴自己的部下,鳴鏑射到哪兒,他們就必須也把箭射到哪兒,違令者斬。
就像當年商君在推行變法的時候徙木立信一樣,冒頓要先打造自己部隊的執行力,他把鳴鏑射向自己的愛馬,然後將所有猶豫的部下都殺了;又把鳴鏑射向最喜歡的閼氏,將有猶豫的部下處死。如是再三之後,冒頓終於有了自己完全能夠信任的部隊。
冒頓的做法雖然簡單粗暴而且極不人道,但卻也蘊含有很多智慧,這是一個君王打造絕對忠於自己的武裝力量的過程,必不可少。當年陳勝起義迅速失敗,就因為他沒有這個過程,沒有像劉邦項羽一樣,擁有絕對忠誠的嫡係部隊。
在不久之後的一次狩獵中,冒頓將鳴鏑射向了自己的父親,大匈奴的單於頭曼就這樣死在了自己兒子手上。
隨後,冒頓又殺了後母和弟弟,鏟除所有不服他的人,正式成了大單於,開始了他在北方的征程。
當時冒頓單於在北方最大的敵人是東胡。
東胡人欺負冒頓新立,向匈奴要寶馬,冒頓故意示弱全部奉送;東胡向匈奴要冒頓心愛的女人,他也繼續示弱送上。其實從各種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對於冒頓來說,寶馬和女人都隻是工具,在需要犧牲時絲毫不會猶豫,之前為了打造嫡係部隊犧牲了一次,這次為讓敵人放鬆警惕又犧牲了一次。
反複示弱之下,東胡人開始真的以為冒頓是個草包,而匈奴人憋在心中的氣也已經大到了極致。
終於,東胡又開始無恥的向匈奴要地,冒頓單於等到了一擊製敵的機會,發起了向敵人的總攻。女人和寶馬可以輕易割舍,但土地確實一個國家生存的根本,不可能隨便就送給敵人。
毫無防備的東胡人被殺的大敗,而冒頓單於不像項王,他沒有絲毫的婦人之仁,一殺到底,竟然徹底將強大的東胡消滅,讓他們從此消失在了西漢的曆史上。
東胡的後裔後來散落為鮮卑、烏桓等各個部落,直到匈奴被大漢打得徹底衰落之後才開始重新有些作為,那已經是兩三百年以後的事情了。烏桓成為東漢時期北方的霸主,而鮮卑則在五胡亂華時期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
大敗東胡之後,冒頓單於愈戰愈勇,兵鋒又指向西方,把大月氏也趕出了河西走廊,逼得他們不得不西遷。從冒頓單於開始,匈奴人幾代的強盛逐漸把大月氏趕出了華夏文明所能夠籠罩到的地區,後來基本上到了中亞地區,有人說大月氏就是後來貴霜王朝的建立者,不過始終沒有確切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