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2 / 3)

為什麼說陳王有這兩點缺點呢?

如今秦朝還沒有滅亡,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還坐擁關中,依仗著堅城函穀關。陳王在麵對這樣局麵且眾多勢力林立的情況下,居然開始自大自傲了,居然開始以為天下大勢已定了,實在太不低調,殊不知“驕兵必敗”。

劉邦可是奮鬥一生直到死都沒有鬆一口氣的,即便是在他享有天下掃平六合之後。(當然,也不能說的這麼絕對,劉邦的彭城大敗和平城大敗也都和他一時自大放鬆有關,隻不過這些後果都不致命而已。)

其實自大還好,陳王更大的問題是不會籠絡人心,這點我們有三個證據:

第一,《史記》裏記載,起初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所以說,那九百人願意跟著兩個人造反和吳廣有著很大關係,而吳廣一力挺陳王為老大,所以大家也就跟從了。至於吳廣為什麼挺陳王而不自己帶頭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是真的服陳王,也有可能是不願意做老大當出頭鳥。

陳王在籠絡人心方麵估計一直靠的是吳廣這個搭檔。吳廣也挺悲劇的,不做老大永遠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後來也身遭慘死,這是後話,後麵再說。(我發現《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各自的記載有些出入,《資治通鑒》沒有提“素愛人”這件事,而《漢書》裏說“勝、廣素愛人”,我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先采用《史記》的說法吧。)

第二,陳王有個挺有名的小故事,那就是在他發跡之前,曾經給別人做苦力耕田,他對身邊一起做苦力的朋友們說:“苟富貴,勿相忘”,就是“如果我們有人富貴了,不要忘了大家”。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笑他做夢,奴隸的身份怎麼可能富貴,於是陳王感慨:“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其實故事沒有到此為止。沒錯,在陳王的努力之下,他確實是成為了鴻鵠騰飛於藍天之上,而且大富大貴了。可他卻忘了自己說的那句“苟富貴,勿相忘”,再也看不上窮困時的朋友和老鄉了。

陳王還真有那麼一個愣頭青哥們,牢牢記住了當年那句“苟富貴,勿相忘”,在陳王自立為王之後去找陳王,而且還大喇喇的直接找到了王宮,對周圍的守衛說:“吾欲見涉。”

這裏解釋一下,陳王姓陳,名涉,字勝。我們一般叫陳勝其實是在稱呼他的字,是比較禮貌客氣的叫法,就像項王姓項,名籍,字羽,而我們一般都叫項羽一樣。

古時候直呼別人的名是非常不禮貌的,隻有長輩和上級才可以這麼幹,平輩之間都是叫字的。而這個哥們全然不顧陳王現在已經發達了,對著侍衛直接叫“陳涉”,確實是腦子有點兒不清楚。

侍衛怎麼可能隨便放這種人進去,也是恰好陳王自己經過門口,看到了故友才把他領了進來。

這哥們還不知天高地厚,入宮之後扯著陳王就是一頓侃,還把他當成當初那個和自己一起種地的奴隸呢,一點兒也不知道今時不同往日,很多話已經不能再在陳王麵前說了。估計也是這哥們說的太沒有顧慮,得罪了陳王周圍的人,有人就勸陳王:“這個人愚昧無知,在此妄言,輕了大王的威嚴。”陳王也正看他不爽呢,於是一怒之下就把這個老鄉給殺了。

這哥們確實是不懂人情世故,陳王有些生氣也是正常的,可居然為此就把殺了,這都不是“勿相忘”的問題了,而是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還要趕盡殺絕,做的有點兒過分。

陳王的這一做法涼了眾多故人的心,很多人紛紛離開了他,一時之間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和他親近。成了王以後,他真正變成了孤家寡人。

還有個例子,陳王妻子的父親和哥哥本來想投靠陳王,結果陳王對待他們就好像對待一般的賓客一樣,沒有非常看得起他們的意思,於是他妻子的父親大怒,說:“仗著自己現在強就連長輩都不尊敬了,這樣的人一定不會發展長久。”於是不辭而別離開了陳王。

諸多的故事告訴我們,陳王是個忘恩負義的人,和韓信那種“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優秀品質相比,確實顯得有點兒差勁,被身邊的人拋棄也是正常。

第三,前文說過葛嬰的事情了。作為一開始大澤鄉起義的三號人物,葛嬰為陳王立下了大功,他雖然犯錯立了別人為楚王,但是聽說陳王自立後馬上就把自己立的楚王殺了,以示對陳王的忠心。可陳王沒有分毫考慮到他之前的功績和忠心,還是執意把他殺了。

據說類似的事件還有不少,為陳王代表出去打仗的將軍回來以後很少有好下場的,這讓不少在外帶兵的將士心寒。當時,陳王手下的兩個負責監察的官員徇私枉法,他們羨慕諸將出去攻城略地拿好處,所以等諸將回來以後就百般刁難,如果有誰和自己關係不好的,就直接治罪。這一切都是瞞著陳王做的,此二人也讓陳王失去了很多人心。

第四節 反秦大浪起,誰是弄潮兒

陳王再不得人心,畢竟首挑抗秦大旗,再加上部隊聲勢浩大無人能敵,可以算是當之無愧的起義軍第一代領導核心。

可周文這支陳王部下中發展最快的幾十萬部隊一被章邯打散,情況就不一樣了。伴隨著陳王勢力的迅速下滑,各種勢力紛紛起了異心。本來陳王是天下唯一的王(秦二世是皇帝),可在之後的短短一段時間內,突然諸王並起。

讓我們一一來介紹:

齊王

田儋本是齊國王室田氏的後人,他和兩個弟弟田榮、田橫都是一方豪傑,手下有不少能人,住在齊地的狄城。

周市奉陳王之命來攻打齊地,到了狄城,田儋看太守不是一個可以做大事的人,就聯合族人把他給殺了,然後召集一幫豪強子弟自己當家作主。田儋自立為齊王,帶著手下把周市的大軍給打了回去。周市離開齊地之後,田儋又出兵占領了齊地很多地盤,成為了第一個不聽陳王號令的反秦勢力。

魏王

周市從齊地敗退回魏地之後,知道如果回去見陳王肯定沒有好下場,會被陳王降罪,於是就地立下山頭,留在了魏地。周市聽說田儋自立為齊王,於是也打算立一個魏國的後人做王當傀儡,然後自己把持朝政。

當時魏國王室的後人魏咎恰好在陳王手下,周市就派使者去陳王處要人。這種事情陳王當然不同意,“拿了我的部隊給別人建立國家怎麼行”?可周市遠在魏地就是不回來,陳王也拿他沒辦法。

周市手下有很多人請求他自立為王,關於這點他還是腦子比較清楚,不願意當出頭鳥,所以就不厭其煩一遍遍的派使者去找陳王要人。這時候剛好周文兵敗的消息傳來,陳王的實力大大削弱,對於這些在外的將軍掌控力更加弱了。陳王迫於無奈,也不想和周市鬧翻,怎麼著魏國也算自己立的,就把人給他吧。於是陳王把魏咎送了過去被立為魏王,周市順理成章成了相,把持朝政。

趙王

趙王就是之前提過的陳王的好朋友武臣,他在張耳、陳餘還有蒯徹的幫助下迅速平定了燕趙地區的三十幾座城。他本來沒有打算稱王,後來周文大敗的消息傳了過來,又聽說諸多給陳王打地盤的將領回去以後都沒有好下場,猶豫了一下之後便也稱王。

陳王聽說武臣稱王之後,勃然大怒,準備殺光武臣全家然後發兵攻打趙國。這時候有人勸陳王:“如今秦國還沒有滅亡,如果攻打趙國的話就相當於是又生出一個敵人;不如就勢承認了他,表示一下祝賀,還是全力西進攻打秦國比較重要。”

陳王怒火過後也冷靜了下來,他明白自己最大敵人是秦,這些小氣就隻能先忍了。陳王把武臣的家人全都遷到了自己的宮中控製起來,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又派了使者去趙國表示祝賀。

武臣接到陳王的祝賀之後,張耳陳餘又對他說:“大王自立本不是陳王的意思,現在來祝賀不過是緩兵之計,等到他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回來攻打我們趙國的。所以我們不能向西攻打秦國,而應該向北繼續攻打燕趙的地盤來擴大自己,在陳王滅掉秦國之前讓自己強大起來。到時候我們趙國南麵依仗黃河,北麵有燕、代地區,即使楚國勝了秦國,也不能拿我們怎麼樣,如果楚國輸了,趙國則可以趁著秦楚兩敗俱傷之際大展拳腳。”

隻恨這反秦部隊還沒有把秦國怎麼著,就紛紛打起了自己的算盤,如此一幫人,如何能夠成事啊。

燕王

武臣采納了張耳陳餘北攻趙燕之地的建議,派部下韓廣攻打燕地,派張耳打常山。

誰料想報應竟來的如此之快,背叛別人的人馬上也就被人背叛。韓廣在燕地打下一點兒地盤之後也起了異心,在當地豪傑的攛掇之下自立為燕王。韓廣一開始還有點兒擔心自己在趙國的母親,後來有人像張耳陳餘勸趙武一樣勸韓廣了:“趙國現在西麵擔心秦,南麵擔心楚,自身的力量根本拿我們沒辦法。況且,楚國這麼強,還不敢害趙王的家人,趙王又怎麼敢害您的家人呢?”果然,沒過多久,趙國就把韓廣的母親給送了過來。

可武臣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咽下這口氣的,後來他又親自帶兵攻打燕國,隻可惜確實實力不濟,反而被燕國所擒。

燕國一開始準備殺了武臣,可後來想到張耳陳餘也都是虎狼之輩,如果武臣一死,二人必然把趙國給瓜分了各自為王,到時候兩個人隻怕更加難對付,所以最後還是把武臣給放了回去。

一時間諸國紛起,秦朝還沒有滅,諸侯們卻各自都打著反秦的名義經營起了自己的霸業,真可謂是“竊珠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此時,秦二世的秦國還控製西麵的關中,韓廣的燕國和武臣的趙國控製北方,田儋的齊國控製東方,中原是三川守李由的秦軍與陳王手下吳廣主力的對峙,而章邯的大軍正緩緩從西麵開往中原。

東西北中都說完了,那南麵呢?

其實南麵的起義軍才是我們的主角,隻不過他們還沒有那麼急著稱王而已。

是誰呢?

沛公劉邦,還有項梁、項羽叔侄。

劉邦是我們的主角,他的故事要詳細說,且放在後麵,先講講項家軍。

陳王和吳廣隻是冒充了已故楚國大將項燕的名號而已,項梁和項羽才真的是項燕的後人,楚國的貴胄。

項羽的叔叔項梁是項燕的兒子,當然這並不能說項羽就是項燕的孫子,因為項羽的父親到底是誰,曆史上從來都沒有記載。有可能項羽的爺爺是項燕的兄弟,項梁是項羽的堂叔。

項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領,封地在項城,所以以之為姓氏,也是楚國的望族。

項梁與項羽二人多年來好勇鬥狠,橫行楚地,名氣極大。後來,他們因為殺了人,逃出了楚地,到了春秋戰國時吳國的地麵上逃難,結果幾年的時間他們在吳國培養出了一大批自己的心腹,吳地的望族都十分信服項梁。

項梁厲害,項羽也不差,從小就有霸王的潛質,長八尺,力能扛鼎,人見人怕。隻不過項羽的弱點也從小就表現了出來,那就是“誌大才疏”。項羽一直心比天高,見到秦始皇巡遊會稽,居然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不肯屈居人下的心理從小就有。

項羽學東西不認真,無論是讀書兵法和武術都隻學個皮毛。當然,由於他自己絕高的天賦,其用兵和武藝還是無人能敵的,但政治素養上就差的遠了,這也正是他後來敗亡的最主要原因。

反秦浪潮剛起的時候,會稽郡郡守想起兵響應,就召來項梁一同商量大事。可項家的人是不願意屈居人下的,項梁反而直接用計讓項羽殺了會稽郡守,搶下郡守的印綬,自立為了會稽的首領。據說殺會稽郡守的時候,項羽一個人擊殺上百人,威震當場,當時他隻有二十四歲,可以算是霸王出世了。

項梁在會稽起兵,楚國人項家一開始發家的地盤卻是江東,按照嚴格的地理意義來劃分應該是吳地(當然也可以算楚,戰國時期吳先被越滅掉,越後來又被楚滅掉)。

項梁召集了八千江東子弟兵,成為他們項家霸業的奠基石。八千子弟兵隨項家東渡,征戰天下,結果八年以後全部陣亡無一生還,這也是項羽最後烏江自刎不肯逃回江東的原因之一,他覺得自己“無顏麵對江東父老”。(這個故事正是此句俗語的出處。)

項梁對造反謀劃已久,平時就暗中觀察吳中子弟們的人品和能力,在起義之後迅速根據自己的記錄封官分工,眾人信服。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受重用,項梁封官封的不公平,項梁馬上掏出自己的記錄,說他“某年某月負責某件事情沒有做好”,因此不能夠得封高官,那人也就心服口服再也沒有狡辯什麼了。

由這件小事我們可以看到項梁的頭腦和心智。他和項羽不一樣,是一個知道知人善任的人,也是個很有想法的政治家。項家最後的敗亡和他的早死有很大關係,年輕幼稚的項羽過早的接過了接力棒,如果能夠讓項梁再帶他幾年,說不定曆史會不同。

項家是楚地的大家族,威望之高難以想象,陳王隻是假借了項燕的名號,現在真正的項家人站了出來,人們紛紛來投,不久項家的部隊就擴大到了六七萬人。

陳王,趙王,齊王,燕王,魏王,劉邦,項梁。反秦的勢力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勢力還都在以不慢的速度迅速發展,另外還有不少新的勢力不斷湧現,反秦已成為大勢所趨。

也許有人會問,秦朝對於地方的掌控為什麼這麼弱,讓起義部隊能夠如此輕鬆的建立和發展?

這就要從秦國郡縣製的角度來講了。

秦朝是第一個開始施行郡縣製的朝代。由於之前周朝分封製度下各諸侯國的武備太強,最後強過了中央政府,造成春秋戰國的混亂局麵,所以秦國反其道而行之,大大的削減各個地方郡縣的軍事力量。誰料想卻矯枉過正,秦國地方郡縣的力量過弱,反而導致了陳勝吳廣這些起義軍在地方上非常容易起勢。

此時,章邯率領的中央部隊雖然大勝,可秦朝的地方部隊已然無法阻止紛起的各種勢力,再加上暴秦的統治本就不得人心,官兵們抵抗也是出工不出力,漸漸的陳王這一點兒星火,真的掀起了反秦的燎原之勢。

隻不過這些人在燎原的同時也不是一致抗秦,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互相勾心鬥角,甚至直接開戰。本來陳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壓住局麵,可周文幾十萬大軍一敗讓他實力大損,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第五節 劉邦的身世

在諸多反秦勢力中,劉邦此時隻是非常弱小不起眼的一個,但他日後後要成為主角,所以我們先從主角的背景開始講。

反秦大浪起的這一年,劉邦已經47歲了。

兩千年前的醫療條件很差,那時過了50就算老人,過了70就算高壽,所以咱們的漢高帝劉邦其實在開始雄偉的事業之前,已經虛度了大半生,浪費了生命裏最好的年華,就他未來十年裏建立的功業來說,可謂是“大器晚成”。

劉邦的前半生混的真不好。

首先他不受父親劉太公的喜愛,人們都說父母最注意的是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中間的那些受到的關注要少的多,而劉邦正是悲劇的“中間的那些”。劉太公有四個兒子,劉邦是老三,上有二兄,下還有一個弟弟。

不但如此,劉邦生的還有些詭異,以至於無數的野史都曾經懷疑過劉邦到底是不是劉太公的親生骨肉。

史書上關於劉邦的出生,原文是這樣的:

“母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也就是說某一天劉邦的母親在河邊睡覺,夢到了神靈,然後劉邦的父親恰巧也去了河邊,看到龍盤在自己老婆的身上,然後老婆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劉邦。

這本是老掉牙的開國君王的神奇氣象,不過是要說明劉邦是命中注定的真龍天子而已,和三皇五帝夏商周那些開國君王祖先的出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古時期未開化的時候經常產生這種傳說比較好解釋,很多人都說那是母係社會的孩子不知道父親是誰以及一些圖騰崇拜所造成的,比如殷商的祖先傳說是母親吞了玄鳥的蛋而懷孕的,這可以解釋為這個母親和一個圖騰是玄鳥的部落的男子生下了殷商祖先。

可是到了秦朝這樣一個已經十分開化的文明時代,劉邦再用這種方式來出生,似乎就有些奇怪了,連秦始皇這麼好大喜功的人都沒有給自己妄加這種過時了的傳說。

所以劉邦的出生成了謎團。

本來謎團歸謎團,由於曆史材料實在太少,我們也無法究其根本,但這個世界上偏偏就有很多人喜歡用方舟子式的質疑方式來揪住一小點展開一些列神奇的聯想,讓人們對劉邦出生的想象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特此申明以下這些有關“劉邦到底是不是劉太公親生”的質疑都不代表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一樂而已。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定居在楚地的沛縣,大概在現在江蘇省徐州附近,沛縣附近還有一個豐縣,豐縣有個盧太公。沛、豐二縣相鄰,基本都是親戚老鄉,所以走動頻繁。

劉太公的家境比較一般,一直是在家底殷實的盧太公的幫助下得以過活,而劉太公也視盧太公為大哥,二人親如手足。

盧太公的兒子叫盧綰,和劉邦同一天出生,二人從小穿一條褲子長大,好的不得了,盧家對劉邦十分照顧,劉邦造反盧家曾暗中相助。日後劉邦投桃報李,封異姓王的時候,連續耍了好多心眼,花了很大的力氣力排眾議,把功勞其實不大的盧綰加了進去,成了燕王。

對於手下一直都留心防備的劉邦,對盧綰卻一直是絕對的信任,戰爭時期盧綰是唯一一個可以隨意出入劉邦大帳的人,連蕭何曹參這樣跟了劉邦的一輩子的大功臣都沒有這個待遇。

這些史實結合前麵史書中描寫的劉邦神奇的出生,便讓野史上多了一種很具想象力的說法:

劉邦是盧太公和劉太公老婆的私生子!

劉太公的老婆那天為什麼會在雷雨之天去了河邊呢?其實是去和盧太公偷情的。二人都是有家室的人,村子裏的地方又不大,要偷情什麼地方最合適?當然是河邊!草木繁盛,地點隱蔽,事後又容易處理。

不知道是劉太公起了疑心,還是看見打雷下雨有些擔心自己的老婆,便找到了河邊,本來是捉奸在床的節奏,誰料劉太公竟意外的發現那個男人是自己的盧大哥。劉太公騎虎難下了,雖說盧太公“朋友妻,不客氣”的做法實在是不夠意思,但自己卻不能跟他翻臉。

這倒不是說劉太公有多義氣,具有什麼“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之類的詭異品德,而是他們一家在這塊兒地麵上全靠盧家撐腰才混的下去,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大丈夫能屈能伸,劉太公隻能對這種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秦漢時期風氣開放,和宋朝之後的封建王朝不同,男女之間私通的現象較多,道德上的譴責遠不如宋之後強烈。整個漢代其實都是一個相對來說非常開放的朝代,在武帝罷黜百家之前,更是如此。即便儒家學說在漢代取得統治地位之後,當時的風氣其實也並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循規蹈矩、諸多禮教大防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