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作為東周的第一個君主,很有些手段,他對恩人秦國非常“大度”,賜予了他們岐山以西所有的土地。乍聽之下,這是一筆天大的賞賜,可其實卻是一張空頭支票。此時犬戎西戎都攻到岐山以東了,所謂的岐山以西早就不是周王可以控製的地方,這種慷他人之慨的行為周平王用的不亦樂乎。
無獨有偶,後麵我們要提到的陳勝也用過這種方法,在起兵反秦之後他立了無數的諸侯王,不過封地當時還都在秦兵的控製下,他打出的就是一個“名分我給你,地盤自己去打”的賞賜。
“地方很大,不過得你們自己去拿,拿得到是你們的本事,拿不到與我無幹。”
於是,秦嬴氏開始了漫長的與戎族對抗的歲月,這一對抗就是幾百年的光景。
起初嬴氏與外族的戰爭互有勝負,搶回了一些地盤,但始終是反複糾纏,沒有誰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仿佛是一場無休止的爭鬥。對於秦國來說,東進沒有什麼可能,因為橫在他們與中原之間的是強大的晉國,所以隻能向西和外族打。就算是春秋時期秦國最鼎盛的秦穆公時代,也沒有能夠成功越過晉國染指中原。
在漫長的歲月裏,晉國也曾經衰落過,可惜秦穆公運氣不好,沒有趕上:在他最強大的時候遇到了晉國也強大;在他最想問鼎中原的時候,遇到了晉文公、晉襄公父子。崤山之敗讓秦國徹底失去了爭霸中原的機會,雖然後來孟明視也大敗晉軍報仇雪恨,但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中原此時注定還不屬於他們。
雖然秦穆公東進中原的計劃泡湯,但秦國在五張羊皮換來的大夫百裏奚,還有百裏奚推薦的蹇叔(聽這個名字有可能是個瘸子)等賢相的經營之下慢慢強大了起來,在與西方外族的對抗中逐漸取得了上風。
穆公晚年任命了一個叫由餘的人做上卿,在由餘的幫助下,向西滅掉十幾個部族和小國家,開地千裏,稱霸西戎,為秦國後來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秦穆公終其一生都沒有稱霸過中原,但也還是得到了周天子的肯定,認可了他霸主的地位,後人也把他算為“春秋五霸”之一。
什麼霸主不霸主的都是虛名,秦穆公真正的貢獻在於終於讓秦國坐穩了關中,使秦國有了中原國家絕對沒有的國土縱深。
所謂的國土縱深在長時期的、長達幾百年的鬥爭中作用很大,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永遠有退路,可能一時退卻一時丟城丟地,但始終有打回來東山再起的機會,不太可能一舉被人消滅幹淨。
楚國也算一個有縱深的國家,東西橫跨整個中華大地,向南也很廣闊;北方的燕趙(或者說燕晉)不行,因為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太強,不受騷擾就不錯了,根本深不進去;東麵的齊國鄰海,沒有空間;至於中原的韓魏鄭衛宋什麼的一向是四麵受敵,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了。
有時候在國家間長期的對抗中,一時的勝利都是浮雲,真正背後的這些硬實力才是王道(比如國土縱深)。齊國曾經把燕國打到差點兒亡國,但實力差一點兒就是不行,馬上又被樂毅打回來,打得齊國七十幾座城隻剩兩座。可燕國畢竟是小國,一鼓作氣如此也就是盡頭了,不久又被田單火牛陣一舉打回,迅速光複七十幾座城。
這些爭鬥與勝負如果我們拉長了時間線來看都是無關大局的,改變不了國家的根本實力對比。而秦國坐穩了關中卻不同,讓他們有了超級大後方做保障對於國家實力的提高絕對是質的飛躍。從這時開始,秦國麵對山東諸國幾乎就已經開始立於不敗之地了。
再換個角度來看,好像強大的國家都是擁有一方不受攻擊的大後方的國家,西麵的秦、南麵的楚、東麵的齊。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有後方穩定的發展來供給前方的戰事。腹背受敵的國家時間拖久了總會力竭的,比如中原的韓魏,北麵的燕趙(北方的遊牧民族太厲害)。再想想後麵要提的楚漢時期:劉邦有蜀漢和關中之地的大後方,蕭何可以把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食送到前線;而項羽的楚國卻北麵受齊國田氏兄弟的騷擾,南麵受梁國彭越的騷擾,難怪打到最後會一直“乏食”。
所以我一直認為,項羽分封時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自己占了關中之地,這種戰略性的失誤遠比輸一場仗要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