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人功利主義經濟倫理的內涵
秦人的功利主義經濟倫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從觀念文化的層麵上看,秦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完全以實用為標準,崇尚對自我以外實際世界的探討和自身物質需要的滿足。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就以法家思想為其治國的理論基礎,始皇統一天下,仍舊任用李斯等法家治理國家。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大張旗鼓地施行變法。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張實行法治,認為:“以刑治則民威,民威則無奸,無奸則民安其所以;以義教則民縱,民縱則亂,亂則民傷其所惡。吾所謂刑者,義之本也;而世所謂義者,暴之道也。”韓非也是秦法家的代表人物,而且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本是韓國人,但不見重用,於是發奮著書,鼓吹法家思想,認為“古人重於德,中世逐於謀,當今爭於力。”又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所以,他主張統治者“不務德而務法”。秦始皇見到韓非的書,十分欣賞,竟以武力圍韓。韓非到秦後因受人嫉妒排擠而沒有得到重用,不久竟被迫害致死。但韓非的思想卻流傳後世,在當時對秦人的觀念有深刻影響。秦人選擇法家,有兩個層麵的原因:其一是下層百姓有重農尚武的習氣。其二是上層統治者急功近利,想使落後的秦國盡快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達到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目的。
從行為文化的層麵上看,秦人所關心的都是與國計民生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事。進入戰國時期及統一六國後,秦人更加崇尚重農務實的傳統,大修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秦人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既重視“耕”,又重視“戰”。商鞅變法,製定按軍功大小授爵的製度,刺激軍人殺敵,規定殺敵一人,可授爵一級,獎田一頃,若能殺五個敵人甲士,就可役使五家隸農。殺敵越多,賞賜越厚。規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凡在戰爭中建立功勳的賤民可以獲得身份而編入戶籍。這就使人人“勇於出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追求霸權一直是秦統治者的政治目標。春秋爭霸時期的秦穆公招賢納士,使秦“並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戰國時期秦數位王公對“霸道”思想津津樂道,以至“數日不厭”,甚至將宮殿改成“霸城宮”,將河流改名為“霸水”,將橋改名為“霸橋”。秦王嬴政讀到言法、術、勢統一之霸政的韓非著作,禁不住拍案叫絕:“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從製度文化的層麵上看,秦人也以功利和實用為價值取向,諸多製度創新影響深遠,具有裏程碑的意義。統一後,嬴政自稱始皇帝,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同時廢除分封製,推行郡縣製,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從此中國政治製度由王國製轉向了帝國製,秦始皇也因此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製,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秦始皇統一天下,雷厲風行地掃蕩這種種之“異”,建立統一文化。一是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和統一工作。以周朝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的蟒鮮文的優點,創製出一種人稱“秦篆”的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作為官方文字頒行全國,是為“書同文”。二是定車寬以六尺為製,統一車輛行製,一車可通行全國,是為“車同軌”。三是統一度量衡,結束戰國時各國貨幣、度量衡標準混亂的局麵,是為“度同製”。四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並在各地設置專掌教化的鄉官,名曰“三老”,統一人們的文化心理,是為“行同倫”。五是廢除周代以來的分封製,粉碎地區壁壘,將全國的遼闊版圖統一於中央政令、軍令之下,又通過大規模移民,開發邊境地區,傳播中原文化,是為“地同域”。這些舉措對中國政治和文化其後的曆程影響至深至巨。
從物質文化的層麵上看,秦人由於重功利而好大喜功,物質文化創造成果累累。一是在軍事工程方麵,修建了萬裏長城。二是在水利工程方麵,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等大型工程。三是在交通方麵,秦人自戰國起就修建了不少棧道。《戰國策·秦策》曰:“範唯相秦,棧道千裏,通於蜀漢。”棧道是在峭崖陡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空中通道。著名的有褒斜道、南棧道(包括金牛道、石牛道等17處棧道)、故道、陰平道。秦統一六國後,又以鹹陽為中心,修建了馳道、直道等交通路線,形成交通網絡。四是在城市建設方麵,早在秦穆公時的秦都雍城,極其宏偉。雍城北依雍山,南臨寶雞,東近岐周,西近甘隴,地勢優越,城平麵呈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總麵積約11平方公裏,與今日西安城相當。城垣四周有門,城內有大鄭宮、薪年觀、宗廟、社櫻等建築。戎人使者由餘觀看了雄偉、高大的雍城建築後感歎地說:“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史記·秦本紀》)。後經獻公、孝公、昭王、莊襄王時代,秦的建築更有發展。到秦始皇時,發展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和水平。五是在陵墓建築方麵,雍城附近,考古發現了秦公13個陵園遺址,共探出44座大墓,秦公1號大墓經過10年清理發掘,才基本搞清了形製。它是我國迄今發掘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主人為秦景公。秦始皇即位以後,便征發天下刑徒在驪山腳下為自己營建陵墓,直到公元前210年始皇死於巡遊途中,曆時30餘年,還沒有完全修好。經今人勘探、發掘,知秦始皇陵有呈“回”字形的兩重城垣,四角有角樓,在陵園內有便殿、寢殿等遺址。已出土的兵馬俑一號坑,長210米,寬62米,而且全部有鋪地磚。六是秦人還建有許多規模很大的宗廟和苑囿。宗廟是用來祭祀祖先的處所,也是舉行典禮、宣布決策及舉行加冕禮之地。秦的宗廟建築大多在雍城,馬家莊1號建築遺址就是秦的宗廟建築,鹹陽的信宮也是宗廟建築。囿主要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築台而成的一種遊憩生活境域。其中草木鳥獸自然繁育,供天子諸侯遊獵。苑是在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有宮室,又稱宮苑。其特點一是比囿的麵積大,周圍數百裏;二是有散布於廣大自然環境中的建築組群,供帝王遊樂、宴飲、居住之用。秦昭王時已有五苑,上林苑是其中之一。秦始皇時,對上林苑加以修葺擴建,是當時規模最大,修建最好的一個。著名的阿房宮就在上林苑中。後來漢又擴建了秦的上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