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好孩子不做小霸王(1 / 2)

薇薇是個內向文靜的3歲小女孩兒,話語不多,喜歡一個人玩。在社區開展的遊戲活動中,她經常會同時拿很多玩具,或用裙子兜著,或放在自己的周圍。她常常大聲“警告”企圖拿她玩具的小孩,“這些都是我的!你不能拿走”。如果其他小朋友拿走了她的玩具,她就會追在後麵,直到把玩具搶回來。如果薇薇和其他孩子因為玩具問題而鬧起了別扭,薇薇媽媽就會把薇薇拉到一邊,給她另一個玩具:“寶貝,乖,不要去理他們,你自己一個人玩”。

“這些都是我的”,“你們不準碰”,“你不能和別人玩,隻能陪我一個人玩”……孩子總是喜歡“獨霸”他所喜歡的東西。當孩子開始認識到“我”、“我的東西”“我要”的時候,你會發現很難從他手中騙取東西,他會把食物或者玩具緊緊地攥在自己的小手裏,眼睛則非常警惕地盯著你,如果你試圖忽視他的獨占欲,他會嚎啕大哭以示抗議,弄得你不知所措。此時家長一定要注意:

1.不要被孩子左右。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是以父母的反應來確定自身行為的。如他們通過父母對哭的反應明白自己的影響,就會用哭鬧來支配父母,滿足自己的心願。因此,家長不要被孩子所左右。

2.不要有補償感。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在童年時代吃過不少苦,現在就不應再讓孩子吃苦,殊不知,這是造成兒童任性、獨占的根源。

要糾正兒童獨占症,家長還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進行控製和引導,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該要的,什麼是不該要的。此外,應鼓勵和引導孩子把享用的物品先分給家長,使他們懂得去愛別人,先人後己。還需鼓勵孩子合群,關心夥伴,可以有效糾正兒童的獨占行為。

該怎樣讓我們的“霸道”孩子學會分享呢?就讓我們從寶貝“獨占欲“的根源出發,對症下藥,讓孩子懂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吧!

以自我為中心

因為以自我為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於玩具總以為“隻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玩具的“所有權”,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寶寶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為了友誼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隻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於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對症下藥:廣泛交際,朋友比玩具重要

讓孩子自己去結交他喜歡的朋友,藉此累積和朋友遊玩的快樂經驗,並逐漸增加朋友的人數。記住,孩子和朋友一起玩時,大人最好不要加入,就算發生爭執,也必須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佳佳快來,看,你昨天說要買的加菲貓,外婆給你買來了,這三隻都給你,讓你一個人玩。”

現在家庭結構簡單,獨生子女就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疼著他們,爸爸媽媽也都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這讓孩子往往隻考慮到自己,一個人將好吃的、好玩的獨占了,不會想到要孝敬長輩。隻要稍不稱心,他們就橫地打滾哭鬧。在家裏稱王稱霸慣了,和夥伴交往的時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把最好的留給自己,把自己喜歡的先搶到手,拿到後就貼上自己專屬的標簽,不願再拿出來分享。

對症下藥:去嬌去溺,全家共享

不要嬌慣和溺愛孩子,家長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嚴是愛,慣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無限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給予他特殊的地位。應該適當地讓孩子明白他所得的不是理所應當的,而是大家因為愛他而給予他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和感謝,學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跟家人共享。當孩子學會了在他人給予他東西時表示感謝,那麼獨占心理和行為也就不會在孩子身上滋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