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勇於麵對挫折(1 / 2)

在對孩子的一項問卷調查中,有這樣的一個問題:“遇到困難時,你會怎麼辦?”令人驚奇的是,許多孩子的答案都很雷同,“找警察叔叔”、“找爸爸、媽媽或老師”……幾乎沒人說到會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當然,孩子尚小,能想到請人幫忙未嚐不可,但如果父母們不加以正確引導,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甚至不敢獨自麵對困難與挫折。目前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可能正是過分“甜蜜”的幼兒教育所結下的“澀果”吧。

每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往往會產生沮喪、失意或緊張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挫折感。麵對挫折,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會退縮不前,有的人卻能輕鬆麵對、積極克服。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一個人的精神麵貌,以及在這一方麵的經驗積累和心理準備。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日漸增加,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凡事包辦代替的現象也日益增多,有部分教師也怕幼兒出問題,總習慣於把最美的東西送給他們,而不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美,創造美,這樣長期以來,致使孩子不敢正視挫折。如害怕獨處,難以適應新事物、新問題等,對困難采取“回避”政策,形成無助、怯懦的性格。麵對天真的孩子,作為父母有責任思考:孩子今後要麵臨的困難還很多,父母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獨自在社會上闖蕩時,能堅強地麵對挫折呢?如何讓孩子正確麵對挫折,

一、首先要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發展孩子良好的人格素質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對於同樣的挫折情境,個性特征有缺陷的人更容易感受挫折。如性格孤僻、沉鬱壓抑、過於內向、自卑或急躁衝動、感情脆弱等,就是如此。因此在幼兒期就要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發展其良好的人格素質。

孩子人格素質是在其交往、生活經驗中逐步形成的。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以遊戲為主的輕鬆愉快的學習活動、平等的交往,家庭的和睦民主的氛圍,家長的關懷鼓勵等,均有利於幼兒開朗性格的形成。但是現代生活中的許多環境和人為因素,如:高層住宅,缺少夥伴關係,父母忙於工作,交往限製,電視、遊戲機等,都剝奪、扭曲著兒童天真、快樂的天性,助長兒童孤僻、冷漠、抑鬱、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封閉、怯懦等人格的形成。家長和教師應正視這些不利的環境和人為因素,創設愉快教育環境。進行正麵積極引導,鼓勵同伴交往和家庭和諧溝通等,培養幼兒樂觀、樂群、自尊、自信的開朗性格。

二、讓孩子經受挫折和失敗

作為家長要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例如,要玩具(購買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幹幹淨淨。

有的家長總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錯事,都不許說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隻聽得進讚揚的話,而不能接受批評的壞習慣,在學校一受到老師、同伴的批評,就逃課、逃學,與同伴發生衝突;在家父母稍說不是,就哭鬧或賭氣拒絕進食,要家長好話說盡才善罷甘休。作為家長,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自己不知道,但別人很容易發現,隻有當別人批評時,自己才知道錯在哪裏,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並非討厭自己,而是幫助、愛護自己,讓孩子懂得有了缺點並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就更受人喜愛。必要的批評能使孩子在悔悟之中鍛煉承受力,同時又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三、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看到父母對孩子的事情是事事包辦代替,舍不得讓孩子遇到一點困難。父母應該明確孩子在接觸外界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時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是父母也應知道幫助並不是代替,不然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容易產生畏難、依賴的情緒,遇到困難隻會尋求成人的幫助。因此,要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賴性。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麵對現實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的。無論是快樂、失望,還是痛苦,都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曆,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麵對未來各種各樣的挑戰,去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的變遷。就像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一樣,要教會他們跌倒後再爬起來的本領,而不是因為心疼孩子就從此不再讓孩子走路,那樣他就永遠學不會走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做錯事、說錯話,那不要緊,父母要告訴他們,人在小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常犯錯誤,他們也會遭遇失敗、挫折,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隻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並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接受新事物,樹立敢於麵對和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