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積極樂觀(1 / 2)

從心理學角度講,樂觀的情緒,能夠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從而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能的潛能,有益於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觀的情緒可能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對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根據《樂觀兒童》的作者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所稱,樂觀不僅是比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他做過高達1000次的研究,研究人數達50萬(包括成人和兒童)。

結果發現:

1.樂觀的人不易患憂鬱症。

2.樂觀的人認識事物的觀點是,令人快樂的、有益的事情總是不斷伴隨著自己。

3.遇到困難、挫折不悲觀失望,以樂觀的態度來克服。

4.在學校裏,具有樂觀情緒的孩子比悲觀的孩子的學習成績要好得多。

5.具有樂觀情緒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與品質的發展。

目前,現代家庭教育往往忽視了這一方麵的培養。孩子的情緒變化直接影響著其求知欲、智力及上進心發展。舉個例子來說,有兩位同在一個班級學習電子琴的孩子,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長經常用鼓勵的方式來激發他的學習興趣,顯然孩子的彈琴取得很大的進展;相反,另一位家長由於求成心切,經常斥責孩子,使孩子心理產生壓力,情緒緊張,彈琴進步很慢,最後不得不半途中止。因此,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

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曆告訴人們,家庭是陶冶孩子性格、天賦和情操的土壤。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溪流細流,滋潤著兒女的心田,嗬護著兒女的成長,影響著兒女一生的處世為人。

要想使孩子有健康、樂觀的心態,首先家長要做個樂觀的人,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自信,奮發有為,爭取事業和人生的最終成功。

二、讓孩子嚐試成功的喜悅

要經常引導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其體驗“成功”的歡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在物質上滿足孩子,還要讓孩子多做些有益於智力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玩得也有情趣,也還不時品嚐到成功的滋味。尤其對年齡較大的孩子,更應注意這一點。有這樣一位孩子,已經6歲了,家長仍舍不得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讓他同鄰居的小夥伴一塊玩耍。孩子不高興時,家長就讓他吃好點心,玩高檔玩具,可孩子仍是默默無語,經常發脾氣。後來,家長改變了教育方法,讓孩子經常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幫助家長做些簡易的家務勞動。這樣,孩子的生活內容充實了,在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和愉快感,孩子的情緒也得以轉化,變得樂觀向上了。

三、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孩子

當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發生衝突時,不要以命令式的口氣強行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這樣孩子會產生反感。要給他講道理,要讓他自然滋生出積極的情緒。現在大多數孩子都喜歡看電視,家長們怕影響孩子的學習,每天一到睡覺時間,家長便馬上把電視機關掉,責令孩子立刻睡覺。開始時,這種簡單的方法激起孩子大哭大鬧。後來,家長以商量的口氣對孩子說:“再看幾分鍾,你就上床睡覺,好嗎?”這就給孩子留有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也就漸漸適應家長的要求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