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信(1 / 2)

自信是一個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必須由家長對孩子從小加以正確引導,使孩子逐漸學會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台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小學生、中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好學生。

然而,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進的勇氣,本來可能有十分的幹勁,也隻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長此以往,很難振作起來,成為一個被自卑感籠罩著的人。不但會延遲進步,甚至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那將是很可怕的。要使孩子學會自信,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鼓勵孩子進行嚐試並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動頭,家長可以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引導他們去嚐試或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讓他們在嚐試或探索中了解事物的性質,增強自身的能力,從而增加自信。例如,孩子在三四歲時喜歡玩水,就讓他們自己洗小手絹、給娃娃玩具洗澡、洗刷各種塑料玩具等等,做這些事既滿足孩子遊水的興趣,又給他們帶來歡樂,而且事情成功之後也會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動手能力,為建立自信打下基礎。

二、及時肯定和讚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人的自信需要外界的認同和讚賞。某一行為倘若得到外界的肯定,人的自信也會由此大增。孩子正處於自信形成的過程中,更離不開成人的肯定和讚揚。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男孩乘公共汽車,上車坐了一段路程後,一位年邁的老婆婆上車了,母親起身讓座,並對男孩說:“來,小大人,站一會,看看能不能堅持住。”小男孩高高興興地站在座椅旁,並認真地扶著座椅不讓自己摔倒。這樣,孩子由於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讚賞,他就會更樂意去做更多的事,接受更多的挑戰,以獲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悅,其自信也隨之日趨強化。

三、要對孩子充滿信心

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家長都不能對孩子失去信心,因為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積極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如果家長首先選擇放棄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認為孩子這輩子沒戲了,不可救藥了,那麼孩子極有可能受此影響形成消極自我,他也會在心裏看扁自己,覺得自己這輩子的確沒戲了,不可救藥了,不但自信心喪失殆盡,而且還容易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人人知道,人是喜歡被別人賞識的動物,尤其是對自我還不甚了解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去精心地嗬護,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在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可對孩子心理上的照料幾乎是一片空白,有傷孩子自尊心的話脫口就出,根本就不考慮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根本就不考慮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麵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心,其根源就在於此。有一句話送給家長,孩子隻有被別人發現了,他才能發現自己。

四、讓孩子排除消極自我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內心裏有很深的“消極自我”情結,他們習慣於對自己說“我不行”,有的孩子在學習上認為自己天生比別人差,考試成績總不好,再怎麼努力也不行;有的孩子在交往上認為自己是低能兒,壓根就不會討人喜歡,交朋友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有的孩子在文體活動上認為自己很差很差,別人一首歌很快就學會了,自己卻五音不全老是跑調,別人立定跳遠成績都很好,自己卻天生肥胖不是塊運動的料。人人都知道,一個人如果經常被消極自我的情結所困擾,他在沒有做事情之前就會先否定自己,做起事情來自然就不會有信心,而越沒有信心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失敗對自信心的打擊就越大,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因此,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家長必須要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要引導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要想辦法使孩子能夠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經常找找孩子的過人之處,充分發揮孩子身上的這些閃光點並使其更加耀人,使孩子感覺到自己原來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差;當孩子遇事感到信心不足時,提示他用積極的語言來暗示自己,“別人行,我也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行,我一定能行”;對於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樣就可以使得孩子能經常保持一種愉悅情緒,不斷地奮發向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