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活動的實驗中,實實在在地做了一些關於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方麵的工作,得到一點體會。未來需要幼兒去創造,我們要立足現在,麵向未來,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創造誌向和創造能力的新一代幼苗。
在剪紙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確實,動手動腦有利於開發幼兒的智力,有利於萌發幼兒的創造性。幼兒正處在人生求知欲望最強的啟蒙階段,剪紙倘若能緊緊地抓住幼兒好奇的心理特征,不失時機地進行人類創造精神的早期開發,讓幼兒從剪紙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參與創造性遊戲,則對於培養幼兒敢想、敢幹,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及卓越的創造力大有裨益。因此我在開展剪紙活動中,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一、激發幼兒的剪紙興趣。
要想使幼兒的剪紙技巧獲得發展,重要的是激發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剪紙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主動運用感官去看、去聽、去動腦想、動手作,積極探索,這樣就能促進其剪紙潛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剪紙教學中,我並不是采取強製性的教育方法來約束幼兒、訓練幼兒。因為這樣做不僅不會激發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相反會使幼兒感到壓抑、厭倦和畏俱。所以,我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來培養幼兒的剪紙興趣。讓幼兒高高興興地投入剪紙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創造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剪花瓶的教學中,起先,我收集了各種造型別致形狀不同的、花紋漂亮的花瓶,在班上開了一個花瓶展示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仔細地去觀察花瓶,增加幼兒的感性認識。其次,我又在幼兒麵前象變魔術似的,把一張張紙剪成一個個奇特的花瓶,進一步給予幼兒足夠的刺激,以激發幼兒也想剪花瓶的欲望。在幼兒剪花瓶的過程中,我不過多地幹預他們而是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感性知識,通過一次次地實踐操作,通過他們自己的思維來剪。當一幅幅富有想象的花瓶作品被展示在教室、走廊的牆麵上時,幼兒得到了被肯定的快樂,從而提高了幼兒對剪紙的興趣。
二、創造良好的剪紙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前提。
剪紙雖然是以幼兒自發為主的一種活動,但是,如果沒有適宜於幼兒自主活動和自我表現的環境,幼兒就難以在活動中充分的發展。
1.物質環境是培養創造力的基礎。在幼兒剪紙時,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紙外,還要為幼兒準備充足的輔助材料。如:宣紙、顏料、助染劑、膠水、毛筆等,通過適當的輔助材料的提供,激發幼兒的創造興趣,豐富主題情節,並引導幼兒剪出最高水平。如:幼兒根據需要選擇適宜作品的染紙圖案,經精心折疊後巧妙地利用原來的圖案色彩,將它剪成一幅幅生動有趣、圖案別致的剪紙作品,進而我又發展了幼兒自己動手染紙,根據自己剪的作品,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顏料進行染紙。通過對圖案設計、色彩配置和對我種技法的掌握,激發了幼兒的創造意識和審美情趣。
2.精神環境則為幼兒營造一種輕鬆、自由,且利於交流的氛圍。在平時指導幼兒剪紙中,我常鼓勵幼兒毫無拘束地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重視每個幼兒的個性及藝術創作,並及時給予讚揚。如:“你剪的這個小朋友太可愛了,你能舉起來讓大家欣賞一下嗎?”“這張京劇臉譜是你創作的嗎?你真了不起。”由於我給予每個幼兒被認可的快樂,使他們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識,使他們由此而更加喜歡剪紙活動,更富有創造勇氣。
三、適時指導,不斷提高幼兒的創作熱情。
在剪紙活動中要充分發揮的主導作用,並以幼兒主體性的發揮為出發點和歸宿,來指導幼兒剪紙;運用各種指導方式,使幼兒有發揮自己積極性、主動性的機會。幼兒在剪窗花、花瓶時,沒有形狀、花紋的限製,可以隨心所欲地剪,可是,學剪京劇臉譜就不同了,它是臉部的特征與花紋的結合的一種藝術形象。這需要幼兒在創造之前有一定的構思,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利用幼兒喜歡遊戲的心理,讓幼兒在紙上用剪刀走迷宮,幼兒感到很新奇、很神秘,抱有一種想試試看的心理。當幼兒走出迷宮時,展現在麵前的是形形色色的臉譜,我看到了幼兒驚奇、高興的表情從臉上流露出來。經過多次讓幼兒走不同的迷宮,使幼兒對剪臉譜有了一定的掌握。我趁機鼓勵幼兒自己設計臉譜迷宮。有些幼兒在模仿我設計的臉譜迷宮中表現出一種選擇性和創造性。對於幼兒每一張臉譜作品,我都加以肯定,遇到困難時,稍加指導,使幼兒重新獲得創作的熱情。的指導、幫助,使幼兒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對我以後再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也樂意接受,有助於打開他們再創作的思路。
家庭是幼兒創造力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遠遠超過任何人的,家長和孩子生活的時間比較長,教育時機隨處可見,家長要擦亮眼睛,善於捕捉教育時機。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看一看,想一想,發現問題。例如:吃飯時,有圓形的碗、盤子、餅幹,啟發幼兒,你還知道有什麼東西是圓形的?鍛煉幼兒的發散性思維。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讓孩子學會分析,學會思考。例如:在孩子喝水時,可以問:你認為怎樣可以讓熱水快些變涼?孩子有自己的親身經驗,經過思考可能會說:用嘴吹,放到房子外麵去……
家長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要有意識的豐富孩子的表象。例如:分發碗筷,分水果;觀察衣服的顏色、樣式;家具的擺放,電器的使用等。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家長可以引導幼兒看太陽、月亮,了解自然。上街散步,外出旅遊,觀察來往車輛的形狀,行人動態。可以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去發現其中的秘密,演繹幼兒創造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