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胎教的行為(1 / 1)

行為一種沒有聲音的語言,孕婦的行為通過信息傳遞可以影響到胎兒。我國古人在這方麵就早有論述,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內就應該接受母親言行的感化,因此要求婦女在懷胎時就應該清心養性、循規蹈矩、品行端正,相傳周文王的母親在懷文王時由於她做到了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拙言、坐立端正、以身胎教,因此文王生而賢明,深得人心。

明代一位醫生也認為“妊娠以後,則需行坐端嚴,性情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觀惡事——如此則生男女福壽敦厚、忠孝賢明、不然則生男女鄙賤不壽而愚頑”。

可見早在古代時人們就已經懂得了母親的良好行為對後代的影響。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已經進入的高科技時代,但我國的古代胎教學說卻一直被中、外學者所重視;他們經過長期的研究實踐證明了我國古代胎教理論是有科學性的。

就在幾年前華盛頓大學醫院的精神病科醫生羅怕?克洛寧格,經過大量的調查提出一份報告,認為如果父母是罪犯,出生後的男孩即使給別人哺養,成長後比起親生父母不是罪犯的人來,犯罪的可能要大出4倍之多。克洛寧格還發現,父母親如果其中一位是經濟犯罪分子,那麼他們的兒子很可能也成為經濟犯罪分子。而女兒卻並不這樣,但迷惑不解的是,女兒往往患有頭痛之類的毛病。

美國南加裏福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梅迪尼克耗時30年專門研究犯罪和家庭成員的關係。他研究了1447名丹麥男性,發現這批人中如果父母是經濟犯罪分子,那麼孩子成為經濟罪犯的可能性達到20—24.5%。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那麼這個比率將下降為13.5%。

從以上事例說明父母尤其是孕婦行為的好與壞會對胎兒乃至一生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