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以五張桌子起家,當時被喚作“田螺姑娘”;今天的嚴琦已經是打造中國川菜第一品牌、在全國26個省市擁有91家全國大型中餐連鎖店,年營業額達22.3億元,為社會提供7萬餘個就業崗位,營業總麵積62萬平方米的“餐飲航母”。
五張桌子起家
1967年11月,嚴琦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的城市家庭。
1984年,高中畢業的嚴琦進入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巴縣支行擔任會計一職。從事金融行業,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這都是人們趨之若鶩的職業。剛剛踏上工作崗位,在機關工作的父親對她的要求更為嚴格,經常教育她要勤奮工作;在商貿業工作的慈母則教育她要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嚴父慈母的關懷下,嚴琦倍加珍惜這樣的工作機會,努力工作,業績突出。後來,她調入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慶市巴縣分公司。穩定的工作,舒適的環境,在當時足以讓許多人羨慕,可在嚴琦心裏,早就醞釀著自己的夢想,她希望到大千世界裏去奮鬥,去拚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了,深化改革的春風一霎時就吹綠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那是一股催人奮發圖強的春風,那是一個勝出“春天的故事”的年代,“改革”的一聲召喚,為各行各業的有誌青年洞開了大展宏圖的門框。
早就立誌幹出一番事業的嚴琦,按部就班的機關生活再也束縛不住她的勃勃雄心,她不願意在機械枯燥的賬簿中消耗青春年華。經過多方調查後,1995年,嚴琦毅然辭職下海。
辭職,受到了父母親的一片斥責――二老認為,嚴琦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每月的收入一千多塊錢,現在自己當個體戶,而且是幹餐飲,很辛苦不說,還讓人看不起。全家人都勸她別出去幹,說她放著國家公務員的架子不端,跑去端盤子,肯定是暈了頭。但嚴琦沒有動搖,她認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肯定會做得很好。
下海幹什麼呢?嚴琦結合到自己的特長愛好,分析了當時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轉軌時的社會經濟形態,最後還是決定投資餐飲。因為自己在母親的指導下,從小就會做家務,而且特別喜歡做飯,同時,搞餐飲業投資可大可小,一個街邊小店也可能創造出驚人的業績,重慶的火鍋不就是靠擔擔挑出一片火紅的天下嗎?“舊時王謝堂前燕”,不是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麼”?餐飲業,起點不是很高,又能與自己從會計上麵學到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成功率比較高一些。在下定決心後,她在成渝高速路邊的白市驛立交橋旁,租用了當地一牟姓農民的房子,開始了自己的餐飲創業之路。
白市驛位於距重慶市中心西北部略三十公裏處,既為“驛”,可知是古時的交通要道,百年前通往成都的石板大道就橫穿整個小場鎮。十三年前,中國西部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在白市驛鎮邊擦肩而過,機場、高速公路,加上橫貫東西的“賴白”公路,使白市驛成了重慶西北部的交通樞紐。盡管交通便捷,但十年前的白市驛仍然是一個典型的農村集鎮,經濟並不發達,常住和暫住人口並不多,嚴琦“落腳”的小餐館,無論是距白市驛還是另一鄉場含穀鎮,都有兩公裏遠近,食客到餐館就餐也不方便。何況小餐館立在一條石子公路旁邊,整天塵土飛揚,車聲隆隆,環境不好。嚴琦選擇在這裏作為打“江山”的“根據地”,應當說是冒著極大風險的。精明能幹的嚴琦,當然想到在此安營紮寨的不利因素,但當時她隻有那麼點資金,又要創業,隻得舍近求遠,因陋就簡了。
“陶然居”的店牌掛出來了,整個小店,就三個人員:老板嚴琦,一個廚師,一個店員。店堂就五張木桌子。開張之初,嚴琦既是老板,更是給自己打工的“丘二”(重慶人舊社會對員工的稱呼)。她一天就像街頭裏巷的家庭主婦,背著背簍,天不亮就到兩裏遠的農貿市場采購蔬菜、肉和禽蛋,十點鍾前背著采購的原材料回店,又一頭紮進廚房,洗菜、擇菜、切菜,添煤看火,蒸、炒、燉、煎、熬,十八般手藝,樣樣都得親手操作,般般都得精通。一整天和粗活重活打交道,每天勞作下來,累得她腰酸背痛,四肢乏力,有時兩眼直冒金花。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周身髒兮兮的。這一切和她以前舒適的工作環境,真有天壤之別。更令嚴琦困惑和失望的是,付出的巨大心血,回報的卻是:某一天的生意可能有幾百塊錢毛收入,而某一天卻一個人都沒有。一個月下來,付了房租和兩名員工的工資後,資金所剩無幾,創業的艱難,有時令她不禁懷疑,自己腳下的路,究竟還有多少坎坎坷坷;自己所憧憬的宏偉事業,究竟有多遙遠?
這樣辛苦的幹了一段時間後,效益並不理想。嚴琦看看自己的小店,看看百公尺外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的車輛,看看四周不斷變化著的村社,她想得很多很多。服輸麼?不是她的性格;退卻麼,開弓沒有回頭箭!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母雖然對自己的事業沒有給予太多的支持,但是父母從小對她的嚴格教育,讓她學會了堅強,而且培養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她母親教育她,女人一定要學本事,一定要學會自強自立,不能一味的依賴別人,隻有自己能幹了,才會有地位,人家才會尊重你……現狀必須改變,創業不能這樣窩囊!重慶處處是商機,怎樣才能牢牢地攥在手裏,而不是被它活活扼殺?白市驛也有崛起的條件,怎樣利用它發展自己,而不是聽天由命,坐以待斃?嚴琦冥思苦想,她深知川菜的經營之道在於求新、求異、求變,她不斷地尋找著小店經營的立足點和興奮點。
在一次次肯定,又一次次否定後,嚴琦得知西南農學院一位教授培育出人工養殖的生態田螺,這種生態田螺以新鮮蔬菜和野生草類為食,個頭碩大,肉質飽滿鮮嫩又無泥腥味,屬生態食品,食用後,對人體具有滋補保健作用。她抓住了這一機遇,冒險烹製了一道全國獨一無二的菜品:辣子田螺。
嚴琦和廚師陳小彬將田螺剝出肉來煎炒,不行;連殼帶肉一起煮,做白灼的,做泡椒的,做香辣的……做了很多,經過反複試驗,都沒有成功。嚴琦和廚師一起試驗了多少鍋菜已經記不清楚了,但耗費的田螺至今仍難忘記:共炒了千多斤田螺!嚴琦想,重慶人擅長吃麻辣,幹脆把它做成一種辣子田螺吧。結合四川人嗜麻辣的口味特點,把辣椒、花椒的量加大,通過那種起火爆炒,兼顧它的衛生性和安全性,經過與廚師不斷地努力反複烹調試驗,一道辣子田螺新鮮出爐:麻、辣、鮮、香,令人垂涎欲滴。嚴琦最終用傳統川菜技法首創出日後的中國名菜“辣子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