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其接受某雜誌采訪時的說法,他曾嚐試過開水泥板廠、賣紅薯、當販子賣魔芋塊兒、賣中藥材等各路活計,自傳裏記錄的第一桶金是在縣城開花店賺的數萬元錢,並在城裏置下了房產。
2元木梳引商機
當縣城同類花店逐漸增多,利潤日漸微薄之時,譚傳華開始考慮轉行去做祖傳木匠的活計――木雕。不過這次轉行虧掉了他的全部積蓄――6萬元錢。
1992年,帶著凝聚全部身家和工人心血的木雕去深圳參展時,譚傳華深受同行精湛水平和低廉價格的打擊。
他後來在自傳裏回憶說,閉門造車做生意是可怕的。不過,擅於分析思考的譚傳華,在深圳逛錦繡中華的時候,從商場售貨員處打聽到幾千種產品中唯獨木頭梳子最暢銷時大吃一驚,開始琢磨梳子這個“巨大的縫隙市場”。
當時,譚傳華並不知道梳子如何生產,在請教老一輩梳子匠後得知得用鋸子鋸,用刨子刨,相當於傳統手工,他決定通過研發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幾個月後,他的機器生產出第一批梳子,銷售員賣了一天,賣了2塊錢。這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把這2元錢裝進信封寫上“市場萬歲”珍藏起來,認為這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就在這2元錢的激勵下,譚傳華開始了他的梳子王國夢。譚傳華反複問銷售員這2塊錢是怎麼賺來的,其他人為什麼不買?銷售員說主要有幾個問題,有人說梳子齒太利,有人說齒短了,還有人說太小了,他都認真記下來馬上去改進機器。既然市場說這個梳子齒短,譚傳華就把它做長,說齒利了就做鈍,說小就做大一點兒,市場怎麼說就怎麼改。
雖然多方努力,木梳的銷售依然難有起色。這讓譚傳華感到很糾結,難道自己的判斷又錯了?有一次,譚傳華跟銷售員一起出去推銷梳子,竟然發現銷售科長梳頭用的是膠梳子!他的臉一下就紫了,難怪賣不出去,自己都不喜歡我們的產品,這怎麼行?銷售科長給他解釋,真正銷售的時候肯定會說木頭梳子好的。譚傳華並不認可這種解釋。
他把膠梳子拿回去認真研究,吸收它的優點來改進自己的木梳子,標準就是自己真正愛用。後來譚傳華用塑料袋提些梳子樣品去重慶最好的商場,拿著名片就進去找業務科長,不到5分鍾就談成了生意。後來,重慶、成都、武漢、西安一些地方的商場也都有了譚傳華的梳子,市場算是打開了。那一年譚傳華一共賺了3200元錢。
1993年,譚傳華的梳子獲得四川省旅遊商品“熊貓獎”銀獎。1994年,譚傳華的梳子再獲94年“四川名優特產品博覽會銀獎”。1995年,譚傳華的梳子獲得95年“四川工業產品博覽會金獎”,也就在那一年,“譚木匠”才正式注冊成商標。這一靈感來自於趙麗蓉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裝》,典型的中國鄉土特色,讓它具有了更好的辨識度。1996、1997年,譚木匠連續被評為萬州區“明星企業”,1997年還被評為中國公認名牌……
招聘銀行
1997年,就在譚傳華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個意外的難關擋在了麵前:由於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銀行不願意貸款給這個靠生產小梳子為生的小企業。
1997年8月19日,譚傳華在重慶一家報紙上打出整版廣告: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招聘銀行。全國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體因此蜂擁而至,爭相報道“‘譚木匠’招聘銀行現象”,並隨後在金融界、企業界引發了一係列關於“銀企關係”的大討論。
隨後譚傳華獲得了銀行的支持,譚木匠知名度也空前高漲,毫無爭議地成了中國梳子第一品牌。
此時譚木匠的銷售模式主要是依靠商場鋪點。在譚木匠出名之後,其他木梳企業開始蘇醒,商場終端競爭空前激烈起來。這時譚傳華發現,他無意中嚐試建起來的幾個專賣店,營業額節節飆升。譚傳華立即請來了當時大名鼎鼎的“餘明陽專家團”,為公司導入。同時他重新規劃企業戰略,將商業模式轉向專賣店連鎖加盟的方向。
1998年3月7日,譚木匠與第一家加盟連鎖店簽約,從此開始了特許經營的發展之路。不過也是在這一年,譚傳華在幾個朋友慫恿下,將目光轉向電視劇市場,投資250萬拍攝方言電視劇《爬坡上坎》,最後淪落到勉強以150萬元的價格將這部電視劇賣出去。交了100萬元學費後,譚傳華堅定了信念,“我們不想做大公司,我們隻想做好公司,隻想把譚木匠辦成百年老店”。到2000年初,譚木匠專賣店已開了接近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