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經典劇目(2 / 3)

《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作品通過邊區農村青年農民小二黑和小芹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寫了農村中新生的進步力量同落後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動勢力之間的尖銳鬥爭,以主人公在新政權的支持下突破阻礙獲得幸福婚煙顯示出民主政權的力量和新思想的勝利。小說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另有同名電影和評劇《小二黑結婚》。

劇情:於小芹和劉二黑相愛,但小芹娘三仙姑卻要把女兒賣給吳財主。二黑爹硬要兒子收逃荒的小丫頭做童養媳。小芹和二黑不肯順從,悄悄的到村外商量對策,有遭到對小芹不懷好意的村長金旺的誣陷,二黑被捆了起來。小芹脫身到區上申訴,區長親自審理此案。小芹和二黑終於自由結婚。

《劉巧兒》

《劉巧兒》,中國評劇作品。作者王雁。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劇本描寫陝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自小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訂親,後其父貪圖財禮,唆使巧兒退婚,嫁給財主王壽昌。巧兒不允,遂自己作主與柱兒訂親。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的婚姻如願以償。這是一件發生在40年代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真人真事,在群眾中甚有影響。全劇反映了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大膽追求。劉巧兒形象突出,性格開朗奔放,清新可愛。

人物原型

劉巧兒:原名封芝琴

1924年農曆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莊,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裏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幹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采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征。

《小女婿》

評劇代表劇目,著名評劇大師韓少雲、小白玉霜的拿手好戲。

《小女婿》的故事發生在建國後東北地區的一個農村--楊家村。楊家村有一戶姓陳的人家,男主人叫陳二,陳二的媳婦整天不安分守己,遊手好閑,保媒拉纖,人們都叫她陳快腿。一天,河西羅家莊的羅寡婦來找陳快腿,要給她兒子娶個媳婦。老羅家是河西的富戶,可是由於老伴過世,兒子上學,家裏家外的活計都得靠羅寡婦一個人,所以想給兒子說個媳婦,家裏添個幹活的人。按說條件不錯,可就差一條,她兒子今年才十一歲。陳快腿一聽孩子太小,要打退堂鼓。可羅寡婦答應彩禮加厚,事成後還可以送她一頭大肥豬,見到有利可圖,就把事情應下了。原來她想起了一個人,就是楊香草。楊香草她爹是個貪財的人,隻要彩禮到位就不怕他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