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軍隊發展方向(2 / 2)

軍隊的訓練大致分成了四個模塊,全軍以正方形的方式移動,每邊最外圍為鐵盾兵,每名鐵盾兵除了配備一副鐵盾之外,每人還配備了一把五位十方刀。五位十方刀,忍者投擲兵器,為“手裏劍”的一種,此刀內置卡鎖,平時五個刀頭互相卡鎖,呈閉合狀態,投擲時觸動中心機關刀頭彈出。讓鐵盾兵攜帶五位十方刀並不是為了用於自殺式進攻,而是因為鐵盾兵是整個軍隊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鐵盾兵保護著身後幾十幾百乃至幾千幾萬兄弟的生命,所以在韓家軍裏,鐵盾兵一般都是身材最為粗獷的人,而給他們使用的五位十方刀,是經過改良的,把五位變成了三位,可以直接佩戴在指頭上,很像狼人的狼爪,在與敵人近距離接觸的同時,也可以直接一刀切斷敵人的生命,即使不能擊殺,也能在敵人身上留下三個孔,讓敵人在疼痛之下喪失攻擊能力。而在鐵盾兵的後麵,則是為了保護鐵盾兵安全的長刀兵,長刀兵是韓家軍身材第二粗獷的人群,手持禦林軍刀(苗刀),它刀長五尺(160厘米),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淩曆、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他們一來可以保證在鐵盾兵受到衝擊的同時用自身的重量幫助鐵盾兵緩解被衝撞而受到的力量,另一方麵可以用修長而細的禦林軍刀透過兩個鐵盾之間的縫隙對鐵盾外的敵人穿刺攻擊,以減少鐵盾兵受到的傷害,而且鐵盾兵一旦支撐不住,隻要一彎腰,那麼鐵盾兵身後的長刀兵就可以直接橫劈敵人。而在長刀兵的背後,就是一群連弩兵,這群連弩兵所使用的連弩,是諸葛連弩的改良型,修改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的特點,使連弩不僅可以快速連續射擊,而且提高了射程和穩定性,另外,連弩兵的身後背著的籃子裏,不再是一支支的弩箭,而是一個個已經裝好了弩箭的匣子,隻要在弩箭射完之後,就把射完的匣子丟掉,裝上全新的匣子,就可以不斷地進行中遠距離打擊,和現代的彈匣功能接近。而在連弩兵的背後,就是弓箭手,這些弓箭手配備了北宋時期的神臂弓,史書記載弓身長三尺三(1.1米),弦長二尺五(0.83米),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三百四十步大概就是五百米左右的距離。遙想戰爭開始,韓家軍的弓箭手直接打擊五百米開外的敵人,幾層射擊之後,在敵人推進到三百米左右的時候,連弩兵瞬間萬箭齊發,箭如雨下,試問還有多少人能夠衝出箭陣,即便是衝出箭陣的,還要與鐵盾以及鐵盾縫隙中伸出來的看不見柄的長刀一較高下,更何況連弩不僅可以拋物線射擊,還可以平行射擊,即便你千軍萬馬,能夠衝到鐵盾兵麵前的,估計也就剩下百號人了吧,至少韓淩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