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伊朗核問題的實質,其實就是伊朗同西方國家,特別是同美國的關係問題。魯哈尼對此自然心知肚明。因此,魯哈尼推行的外交新政的重點,就是努力改善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魯哈尼的外交努力,就促使伊朗同美國關係出現了回暖跡象,取得了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的突破性進展:兩國總統第一次交換“富有建設性意義”的信件;兩國總統第一次進行電話交談;兩國外長第一次在聯合國舉行會晤。
美國和西方國家也投桃報李,頻頻向伊朗伸出“橄欖枝”。魯哈尼當選後不久,美國131名眾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促其重啟談判解決伊核問題的努力;奧巴馬政府9月5日宣布6個月之內豁免歐洲十國從伊朗進口石油的禁令;歐盟幾乎同時宣布取消對伊朗8家銀行和企業的懲罰措施;英國還把兩年前惡化到最低點的英伊外交關係提升到了代辦級。
伊朗同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此時之所以出現回暖跡象,當然也是各有所需。從伊朗方麵來說,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製裁已經對該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據中東媒體報道,伊朗今年上半年的石油收入減少了58%,通脹率高達45%,本國貨幣對美元彙率貶值近70%,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百姓怨聲載道。對西方而言,製裁不但沒有壓垮伊朗,相反還促其核計劃有了長足發展,伊斯蘭政權基礎不僅未垮反倒更加牢固。而且,西方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在解決敘利亞危機、巴以和談等中東熱點問題上都需要德黑蘭的合作。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伊朗同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交惡的堅冰,絕非一朝一夕能夠解凍;持續多年的伊核僵局的突破,同樣不能靠一夜之功。從現實情況看,在破解伊核僵局和改善伊朗同西方關係的長路中,最大的障礙依然是雙方缺乏應有的互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10月5日的講話中明確說:“我們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不值得信任,這是一個最傲慢自大、不講理和背信棄義的政府,一個完全被國際猶太集團占領了的政府。”而奧巴馬對魯哈尼政府表現出的善意,尤其是在伊核問題上的積極表態,其實也是將信將疑。
分析人士認為,談判雖取得了進展,但分歧依舊。在雙方缺乏互信的背景下,談論伊核僵局取得突破、奢望伊朗同西方關係的改善以及期待西方大幅減輕製裁,均為時尚早。但是,似可相信,此輪核談的成功,必將為伊朗和西方逐步建立互信提供機遇,甚至成為和平解決伊核問題的重要一步。(作者為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唐繼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