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銥民:讓患者有尊嚴地生活
趙銥民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首個組織工程“人造皮膚”,首創顏麵缺損智能化仿真設計及快速修複技術,發明7項臨床修複新技術,創立了中國的頜麵贗複學,他的科研成果被寫入美國最有影響力大學的標準教科書。
在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流傳著一個笑話,說的是某部隊一名戰士意外中失去一隻耳朵,退伍時他哭著不肯回家。一位醫生通過贗複技術,精心為他做了一隻“耳朵”,讓他滿意而歸,並且娶妻生子。婚後兩年的一次家庭糾紛中,妻子生氣發狠揪掉了他的“耳朵”,一時驚愕不已。知道了事情真相後,妻子忍不住破涕為笑。
這位利用贗複技術造“耳”的醫生就是我國著名的口腔修複學專家、世界軍事齒科學會主席、第四軍醫大學校長趙銥民教授。
偶然的職業選擇
“許多人都以為口腔醫院隻是看牙病,實際上從眼睛以下到腦以外,以及喉以上的口腔頜麵部,都是口腔醫學的範疇。因此,中國的口腔醫院跟國外的牙科醫院是不同的,它有更廣闊的工作範圍。”麵對本刊記者的疑惑,趙銥民耐心地解釋道。
1978年,趙銥民如願以償地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但一次純粹的偶然,讓他選擇了口腔醫學專業,並在這個領域一幹就是35年。
“那時在醫院實習,有一天,接診了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大學生,當她摘下口罩露出一張塌陷充滿恐怖的麵容時,我都怔住了。”趙銥民回憶說。得知這位曾經是校花的姑娘,因腫瘤手術造成麵部畸形與生理功能障礙、幾度輕生時,趙銥民不禁落下淚來。從那一天起,他把目光瞄準了這個可以“修複病人心靈”的領域——頜麵贗複學。
頜麵贗複,是利用人工材料製作假頜骨、假眼睛、假鼻子、假耳朵等,修複因癌症、創傷等原因造成的頜麵部缺損,它需要與醫學、材料學、工藝學、生物力學、美學和醫術等多個學科交叉結合,不僅能恢複患者的咀嚼、語言、吞咽等功能,而且能以假代真、以假仿真、以假亂真,使患者恢複正常容貌。世界罕見的“坑麵女”王娜、中國首例換臉患者李國興、山西陽泉巨大神經纖維瘤患者張秋元、被攪拌機攪掉半個臉的重慶患者陳勇等人,就是綜合運用了該技術獲得了重生。
上世紀80年代初,頜麵贗複學在國際上才剛剛起步,在我國還是一片空白。趙銥民立誌要在頜麵贗複領域有所作為。在導師的引導下,他在五年的研究生學習中解決了頜麵贗複體的固位難題,不但順利留校,還被提前破格提拔為醫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