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六動員篇(3 / 3)

延伸閱讀——領導者演講水平是判斷領導者能力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一個說話得人心的人,人家對他能力的評價,往往超過他真正的才華。”

——戴爾·卡耐基演講能力或者說是口才,對於任何一位在不同領域擔任各種職務的領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成功的演講口才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擁有的,特別是作為一個領導,學會說話容易,但要說好話,說讓別人愛聽、真正表達自己並幫助自己的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盡管如此,國內外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掌握並合理運用一些基本技巧,對於領導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提高自己的講話水平,還是大有幫助的。總之,高超的語言技巧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語言魅力。

奧巴馬,一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並無多少政治履曆的非洲裔美國人,何以能夠在短短時間內躍升為美國人氣最旺的政治明星,最終過關斬將入主白宮?

奧巴馬的競選集會,參加者少則數千多則數萬,男女老少各種膚色的民眾爭相入場。隻要奧巴馬在台上振臂一呼,台下應者雲集。這是在比奧巴馬更有名氣或者“來頭”的,同樣是競選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裏的競選集會中是難以看到的。眼看奧巴馬通過演講深得民心,作為政治對手的希拉裏也隻得束手無策、望塵莫及、空懷感歎了。

而這一切,皆歸功於他的演講魅力。他的演講魅力則來自於他高超出眾的演講水平。在如今傳媒日益發達的當代,這一點直接關係到一個立誌於成就未來超級大國的領導者,能否能感動選民、獲得人心的關鍵所在。而相比之下,希拉裏雖擅長辯論,卻不善演講,所以她難以產生堪比奧巴馬的轟動效應。

從人的普遍心理來講,人們對於別人的勸說有一種本能上的抵觸和提防心理,並且由於經常性地受到別人正麵的說服,心理上也會有一種很強的“反感性”。一般而言,正麵的說服很難起到預期的作用。因此,領導者在發揮演講口才說服別人時,應注意技巧,以求起到出奇製勝、以理服人的效果。

在一次演講中,相對來說,有些內容是重要的,有些內容是次要的。對於重要的內容或問題,要特別加以強調,使其得以突出,以便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要達到強調的目的,是必須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1通過“反複”手法。

所謂“反複”,就是在一次演講中同一內容的反複出現,由於反複出現,這一內容就得到了強調。反複出現的內容,一定是演講的觀點或是表達主旨的重要內容。

“反複”的形式多是一句話或是一個小自然段的反複出現。奧巴馬的演講技巧深諳此道,最經典的就是奧巴馬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之夜”上的演講,其中的“YES,We Can!”——“是的,我們能!”使人印象深刻。

2通過“對比”手法。

通過兩種事物的對照比較,從而使所要表現的事物和思想鮮明突出,給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國內著名演講家李燕傑在其演講《國家、民族與正氣》中,為了說明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文化,把屈原同普希金進行比較,把羅貫中同喬叟進行比較,把龔自珍同拜倫比較,把湯顯祖、關漢卿同莎士比亞比較。非常有說服力地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比之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悠久得多,燦爛得多。

3通過“設問、反問”手法。

設問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下文的內容,以引起聽眾的注意,答案由演講者說出。

反問與設問不同,是為激發本意而問,不需問者回答,答案就在問句的反麵。但一反問就能引起聽眾的注意。

通過諸多設問、反問句,演講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得到了強調。這些問句的內容,都是與演講通篇的主旨有密切關係的,或者說,是把主旨壓鑄成設問、反問句的形式。我們還看出,問句的形式也必然會影響到表達的語氣,問句顯然能使語氣加重或加強,強烈的情感也就隨之表達出來了。

4通過“語速變化”手法。

演講主要是通過有聲語言作為媒介的一種傳達自己思想、感動說服他人的手段,因此,聲音的高低與語速的快慢也必然影響到內容的表達。恰當地調節聲音和語速也必然會使某些內容得到強調。

在練習演講稿時,應當挑選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或詞語,當講到這些句子和詞語時,不妨有意識地提高音量,與前麵的相對低音形成對比,以達到強調的目的。

語速是說話的速度。演講不可能是在同樣的速度中一講到底。總是有時快,有時慢,甚至有時故意作短暫停頓。顯然,放慢語速的部分,停頓的部分,一定是重要內容或情緒要表達的部分。

比如美國前總統林肯演講時,常常在說完他要強調的話之後,停頓片刻,以沉默的方式來增強這些話的力量,使其含義進入聽者心中去。

以上是演講中強調的四種技巧,這四種技巧,每個演講者可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靈活運用,切不可機械地生搬硬套。可見,領導者演講水平是判斷領導者能力最重要的標誌之一,而對演講技巧的合理掌握和融會貫通的運用,更是一位領導者成為卓越領導者的必要條件之一。2我們是一個整體美國總統奧巴馬——領導者演講尊重聽眾提升自我魅力的領導力

演講相關背景

“這就是這個國家如何得以跨越最大的差別與最遠的距離,因為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擋得了數以萬計要求改變的呼聲。”

——巴拉克·奧巴馬

演講相關背景

2009年1月1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舉行的大型露天音樂會上,當選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兩天之後的1月20日,奧巴馬將宣誓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

這場眾星薈萃的音樂會給為期3天的奧巴馬就職慶典揭開了序幕。奧巴馬在講話中說,在國外,美國卷入戰爭,國內經濟陷入危機。在今後幾個月中,肯定會有挫敗、失誤。但是,奧巴馬說,他最大的希望是盼望變革成為事實。

奧巴馬就職慶典期間,成千上萬的人正彙集美國首都華盛頓,爭取目睹奧巴馬就職的一係列慶典活動。

組辦者要求出演的歌星演唱和奧巴馬就職慶典這個曆史時刻有關的歌曲,而不是自己的走紅名曲。此外,一批著名演員、歌星還在音樂會上朗誦一些讚頌美國曆史、價值觀念的曆史篇章。

精彩演講賞析我們是一個整體:奧巴馬就職前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2009年1月18日華盛頓我要感謝所有用歌聲和語言提醒我們有多麼熱愛美國的發言者和表演者。我要感謝冒著嚴寒千裏迢迢趕來的人們。(即時點評:用感謝作為開場白,短短兩句感謝了所有人。)歡迎來到華盛頓,歡迎來到這次慶典。(即時點評:以主人的姿態歡迎。)

我不會假裝說以上的任何一個挑戰可以輕鬆應付過去。這可能會花去超過一個月,或者一年甚至許多年的時間。沿途會有挫折,會走彎路,也會經受解決國家基本問題的考驗。(即時點評:充滿理性的分析,提言會接受挑戰。)

即使那樣,即使擋在我們麵前的考驗是如此的艱巨。我今天仍然是比任何時候都更滿懷希望地站在這裏,相信著美利堅合眾國能夠排除萬難,重新崛起,開國先驅的夢想在我們心中永不磨滅。(即時點評:有激情澎湃語言“熱場”。)

是我穿過這個廣場所看到的給予了我希望。鑿在這些紀念碑裏麵那些難以置信的故事申明了我們不屈的信念。(即時點評:借題發揮。)一個在美國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我們麵前所紀念的那個偉人,正是全憑心中這股信念,領導一小隊農民和商人發起了抵抗帝國統治強大軍隊的革命。(即時點評:借用林肯的故事,強調這種“不屈的信念。)

下麵的那塊地是對飽受戰爭與憂傷的那一代人的讚頌。那些與我祖父母並無二樣的男人和女人們長途跋涉向歐洲行軍,把世界從專製統治中解放出來。正對著我們的那個水池,倒映著一代君主的夢想,以及為了下一代能夠獲得平等而拚殺在前線的人們流下的鮮血與榮耀。而在我身後坐著那個俯視他所拯救的國家的男人,是他使今天的一切成為了可能。(即時點評:奧巴馬巧用現場環境與演講內容相結合,引導了聽眾的情緒,可謂巧妙構思、獨具匠心。)

然而今天,我站在這裏,給予我最大鼓舞的不是四周的這些大理石像,而是被它們圍繞在當中的人們。(即時點評:突出聽眾的重要性。)是你們,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你們,聚集在這裏,相信著這個國家的可能性並願意為此而付出努力的你們。(即時點評:高度讚揚所有熱愛這個國家並為國家的發展作出努力的人們。)

從兩年前我開始角逐這場競選,一直都是同一樣東西給予我希望;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隻要我們彼此尊重彼此承認並團結起來——民主黨人,共和黨人,自由人士;拉丁人,亞洲人,美洲土著人;黑人和白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殘疾人和健康的人——那麼我們不但能重拾失去的信心與機會,或者,隻是或者,我們能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即時點評:強調團結的概念。)

這就是我所相信的,是你們使我夢想成真。(即時點評:感謝民眾的支持。)你們再一次證明了隻要有愛這個國家就能改變。我即將就任,我會把你們的呼聲一同帶入總統辦公室。那些有著不同經曆卻懷著同樣希望的人們的聲音,那些保留著使我們成為一個美國人的最本質部分的人們的聲音。我們會盡力改變我們的生活,並看著我們的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即時點評:表達自己強烈的願望與莊重的承諾。)

是這場危機使我們團結到一起共同努力,在這個廣場留下值得紀念的此刻,把我們和之前為這個國家抗爭與犧牲的人們聯係到了一起。(即時點評:突出共同的曆史,奧巴馬非常巧妙地將民眾現在麵對的困難與前總統林肯那個時代人們的“抗爭”的信念作了聯係和傳承,表達了強烈的美好願望。振奮人心,獲得了聽眾的認同。)

這就是這個國家如何得以跨越最大的差別與最遠的距離,因為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擋得了數以萬計要求改變的呼聲。(即時點評:創造高潮。奧巴馬用激昂的聲音、迸發的激情向所有人表明——國家需要改革。)

這就是這次競選一開始的信念,也是使得我們克服麵前困難的方法。毫無疑問,道路將會艱險而曲折,攀登的曆程將會崎嶇而陡峭。但永遠不要忘記顯示國家本質的魅力不會是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而正是在排除萬難之後。我請求你們再次共同使這個國家彰顯出她本質的魅力,連同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精神,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整體,一起慶祝。(即時點評:奧巴馬的演講讓人感受到了他的一顆火熱的心和堅定的信念,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謝謝你,美國,上帝保佑你!

我們是一個整體美國總統奧巴馬——領導者演講尊重聽眾提升自我魅力的領導力

我們常說,尊重他人就是尊重我們自己。與人交際和談話時,隻有自我源自內心裏給予他人尊重,他人才會感同身受,才會尊重我們。同樣,在演講中,這種尊重他人的人格魅力,也不能被領導者忽視。領導者與聽眾之間本身就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就有心理差距,如果領導者在演講台上頤指氣使、不可一世,聽眾就會對領導者產生反感,也就無心聽取演講者所述的觀點和內容了。

在奧巴馬的這篇演講辭中,所處可見奧巴馬對聽眾的尊重之情,正是通過他尊重聽眾,才提升了領導者形象。奧巴馬講道:“然而今天,我站在這裏,給予我最大鼓舞的不是四周的這些大理石像,而是被它們圍繞在當中的人們。是你們,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你們,聚集在這裏,相信著這個國家的可能性並願意為此而付出努力的你們。”在演講中,奧巴馬首先通過“不是……而是……”的句式,說明了給自己鼓舞的正是圍在講台周圍的聽眾,給予了聽眾尊重,使得聽眾個個熱情飽滿,有感於領導者的禮貌和重視,自然在領導者自身形象上添加了不少砝碼。接著,奧巴馬高度讚揚了所有熱愛這個國家並為國家的發展作出努力的人們,同樣給予了聽眾極大的尊重,這份尊重通過“力的相互作用”過渡到領導者本身,使得聽眾尊重並相信領導者所提出的觀點,從而使得演講內容在最大程度上被聽眾所接受。還比如,奧巴馬說道:“從兩年前我開始角逐這場競選,一直都是同一樣東西給予我希望;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隻要我們彼此尊重彼此承認並團結起來——民主黨人,共和黨人,自由人士;拉丁人,亞洲人,美洲土著人;黑人和白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殘疾人和健康的人——那麼我們不但能重拾失去的信心與機會,或者,隻是或者,我們能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奧巴馬在此將尊重聽眾的品質,轉化為有聲語言揉進到演講內容中,極大地喚起了聽眾團結一致的共同願望。

關於奧巴馬給予聽眾尊重的領導力,可謂不勝枚舉,在此不再一一贅言。通過奧巴馬尊重聽眾,煥發聽眾情感共鳴的領導魅力,也啟示我們領導者在今後的演講中,也要學會給予聽眾尊重,唯有這樣,才能走進聽眾的內心深處,滿足聽眾的求知欲望,鼓舞聽眾、號召聽眾,達到領導者的演講目的。

延伸閱讀——領導者演講要有目的性和想象力

“想象力能帶領我們超越以往範圍的把握和視野。”

——安東尼·羅賓斯

有位學者在其一篇文章中寫道:“……每個時代的美國人都需要一個‘站在舞台中央的英雄’出現。那個領導人必須承擔起這樣的重擔:他能夠抓住人們的‘想象力’,他能夠重新使這個國家開始複蘇。如電影明星般說出‘機遇和危險同在’和‘新邊疆’這般激動人心話語的肯尼迪,正是他那個時代的英雄。”

而奧巴馬就是新時代的肯尼迪,雖然前者一直希望把自己的名字跟林肯或者羅斯福相提並論。但是他們不僅要形象相似,還一樣的需要共度時艱。他就是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在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奧巴馬就是美國新時代出現的“英雄”。他從少年時代開始的所作所為就充滿領袖氣質,他的演講更是具有十足的領導力,他可以讓所有聽眾為他所演說的整個故事而鼓掌不已。

領導者演講就得像奧巴馬那樣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豐富地想象力。

1從演講的宏觀目的看。

從總體上看演講的目的就是演講者與聽眾取得共識,使聽眾改變態度,激起行動,推動人類社會向理想境界邁進。

2從演講的微觀目的看。

迄今為止,尚未有專職演講家。當今的演講者都有自己的正式職業或專業。如魯迅是文學家,聞一多是學者、詩人,林肯、克林頓都是總統,丘吉爾是首相。由於其職業不同、專業不同、經曆等多種因素的差別,演講的目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演講的宏觀目的與微觀目的並不矛盾。聞一多的個體微觀目的是揭露敵人,鼓舞聽眾,發展民主運動,但這一目的恰與推動人類向理想境界邁進相統一。

3從聽眾聽演講的目的看。

聽眾是無數個個體的集合。由於這些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興趣、職業等不同,聽演講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演講的目的,那就是演講者所追求的兩個目的:現場的目的和散場後的目的。

(1)現場的目的。

每一個演講者都希望演講能成功。這一目的完全從現場和直觀效果反映出來,如聽眾的表情、情緒。或者高呼口號,或者掌聲雷動,這就表明演講者的實用目的符合了聽眾的實用目的,引起了共鳴。

(2)散場後的目的。

任何演講者都不會停留在現場的目的上,而是追求散場後的目的:實際行動,這才是演講者最終目的。

另外,奧巴馬在他的所有演講中運用語言去說服、升華以及鼓舞聽眾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他的雄辯。但他對語言之魅力的欣賞及對閱讀的摯愛,不光賦予他在錯綜複雜的種族和宗教背景下,與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交流他的想法的一種罕見的能力,也使他形成了對認識自己以及理解外界的意識——這就是奧巴馬的想象力的來源——閱讀。

《紐約時報》評論奧巴馬當選的文章標題中曾說:“想當總統要讀好書!”的確,書籍給了奧巴馬廣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想象力。上大學時,當年輕的奧巴馬參加抗議南非種族隔離政府時,他注意到了“人們已經開始聆聽我的觀點”,並將之寫下來。年輕的奧巴馬意識到,語言具有改變一切的力量,“不管是南非不遠處的隔離區兒童的生命,還是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卑微的地位,有了合適的語言,一切皆有可能改變。”

奧巴馬的第一本書是《來自我爸的夢想》,該書確實是一個未來的總統寫的一本最為激蕩人心、感情充沛且直言不諱的自傳。這本書表明,作為一種從別人那裏獲得洞見和信息的方式,或者說一種看破自我以及權力和榮耀的幻影的工具,貫穿他的一生,他都訴諸於閱讀書籍。

奧巴馬在閱讀方麵,傾向於一種零碎的進路:反複思考作者的觀點,然後選擇並接受那些能夠完善他的世界觀或那些試圖打開有可行性路線的新觀點。奧巴馬曾說,他常常重讀林肯以獲得靈感。林氏語言的白熱化的力量、它的共振以及抑揚頓挫的節拍,還有他在盛氣淩人與樸實無華之前切換自如的能力,甚至還包括林肯使用的超級語言技巧:激勵美國人完成奠基者未竟的事業,以及激發起一個國家告別艱難歲月並邁向和解與希望的感情,都為奧巴馬樹立了一個榜樣。

同樣,奧巴馬也是許多領導者的榜樣,雖然我們不可能成就他那樣的“美國夢”,但是我們都可以學習奧巴馬、學習奧巴馬的演講。如果“相當總統要讀好書”,那麼,我們要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的話,就請“想當領導學好演講”吧!從某種意義上說,演講是一種最富個性色彩的藝術,所以,演講者就應該在演講中“身入其中”。用自己的觀點、感情、思維和語言方式,去展示出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自我”,充分地表現出演講者的人格魅力與個性特點,在聽眾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演講者,會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憂、所樂和他的整個人格的力量,去打動、激勵聽眾。1美國複興的奇跡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領導者演講飽含激情帶動聽眾情緒的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