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六動員篇(2 / 3)

且不論你是否具有高水準的演講技巧,而你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你自己的內心是不是渴望成功,也就是說你的內心是不是夠自信。所以說自信心是競聘上崗演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是值得每一位競聘者注意的地方。

世界著名演說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不要怕推銷自己。隻要你認為自己有才華,你就應該認為自己有資格擔任這個或那個職務。”所以,當你充滿自信時,你站在演講台上,麵對眾人,就會從容不迫,就會以最好的心態來展示你自己。當然,自信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這樣的自信,才會成為你競聘的力量,變成你工作的動力。

自信是演講者必備的心理素質。許多人害怕當眾說話,許多人又希望自己能在公眾麵前侃侃而談。建立自信,就是向演講者提供了演講於天地間高高翱翔的動力。建立自信心的過程就是與怯場心理作鬥爭的過程。

人們把當眾說話產生的恐懼心理稱之為“怯場”。美國著名作家、演講學家戴爾·卡耐基在總結他畢生從事於演講教學生涯的體會時說:“我一生幾乎都在致力於協助人們去除恐懼、培養勇氣和信心。”

怯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幾乎每一位演講者都必須逾越這一道演講障礙。社會學家的調查表明,即使是文化層次較高、被稱之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也有80%至90%的人在演講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怯場反應。但也有研究表明,輕度的怯場對演講反而有幫助。因為輕度的怯場使你對外來的刺激保持了某種警覺性,臨場反應能力會因此而更加敏捷,說話反而會更加流暢。但具有這種高心理素質的人畢竟不是大多數。

所以,我們還得知道在演講之前充分的準備和大量的演講實踐是消除怯場心理的唯一途徑。但在演講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運用以下具體方法減輕怯場心理:

1自信暗示法。

演講者要對自己的演講題材和演講效果充滿自信,要在精神上鼓勵自己去爭取成功。演講者可以用如下語言反複暗示、刺激自己:“我的演講題材對聽眾具有極大的價值,聽眾一定會喜歡”;“我非常熟悉這類演講題材,我一定會成功”;“我準備得非常充分了”,等等,演講者不應在上台演講前多想可能導致演講失敗的因素,如“我忘了演講詞怎麼辦?”“聽眾嘲笑我怎麼辦?”等等。這種負麵的自我暗示往往會產生失敗的結局。

現實的實驗心理學表明,由自我啟發、自我暗示而產生的學習、行為動機,即使這動機是佯裝的,也是導致學習、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

2提綱記憶法。

初學演講者常常把能夠背誦演講稿作為準備充分的標誌。背誦記憶,對於初學演講者可能是一種必要的準備方式。但是,背誦依賴的是機械記憶,逐字逐句的記憶不僅是耗費演講者大量的時間,而且容易形成演講者心理麻痹。

實際的演講過程中,一旦因怯場、聽眾騷動,設備故障等突然出事而打斷了演講者的思路,機械記憶的鏈條就往往被截斷,演講者腦海中會形成一片空白,導致演講停頓。此外,單純的背誦記憶,還極易形成機械單調的“背書”節奏,喪失了演講應該具備的表演性和人情味。

比如,著名政治家、演講家丘吉爾,年輕時也常常依靠背誦演講稿而後發表演講。在一次國會會議的演講中,丘吉爾突然忘記了下麵的一句話,他不斷重複最後一句話仍然無濟於事,最後隻得麵紅耳赤地回到座位。從此,丘吉爾放棄了背誦演講稿的準備方式。

所以,在大多數的演講中,應當采用提綱要點記憶法。提綱要點記憶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就有關演講的主題、論點、事例和數據等做好演講筆記,最後整理成翻閱方便的卡片。然後,對筆記或卡片上的材料進行深思、比較和補充,整理出一份粗略的演講提綱,提綱注明各段的小標題。最後,在各段小標題下麵按序補充那些重要的概念、定義、數據、人名、地名和關鍵性詞句。至此,一份演講提綱基本完成。在整理演講材料和編排綱目的過程中,演講者反複思考和熟悉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演講時僅僅將演講提綱作為揭示記憶的依據。

3預講練習法。

預講練習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為了糾正語音、鍛煉遣詞造句能力、訓練形體語言,演講者可以自撰一個演講題,或模仿名家的演講,在僻靜處獨自演練。例如,著名演講家,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年青時代就經常模仿律師、傳教士的演講,獨自一個人對著森林和玉米地反複練習。第二種,為了參加正式的演講比賽或在規格較高的會議上發表演講,有必要進行試講。

這種試講最好邀請一些親朋好友充當聽眾,一則可以增加現場氣氛,二則可以聽取到親朋好友的意見和建議。大量的預講練習可以幫助演講者建立充分的自信,避免因準備不充分或不適應演講環境而引起的驚慌失措。

4呼吸調節法。

適度的深呼吸有助於緩解緊張、焦躁,煩悶的情緒。演講者在臨場發生怯場反應時,可以運用深呼吸法進行心理和生理調節:演講者全身呈放鬆狀態,目光轉移到遠方景物,做緩慢的腹式深呼吸,同時,隨呼吸節奏心中默數“1,2,3……”

5目光回避法。

初學演講者往往害怕與聽眾進行眼神的交流,於是出現了低頭、抬頭、側身等影響演講效果的不正確的態勢。但是,演講要求演講者正視聽眾,這不僅出於一種禮貌,更重要的是演講者與聽眾全方位交流的需要。

初學演講者不妨按以下方法處理自己的目光:將視線移至演講會場後排稍前的地帶,以回避前排聽眾的目光;同時采有虛視方式,目光在會場內緩緩流動。此方法既避免了演講者直接與聽眾目光對視所產生的窘迫和局促,又能使演講者在聽眾心目中留下落落大方的形象。領導力可以被定義為“動員他人”,因為領導力是“運動”的。如果你在英文字典裏查找管理和領導的來源時,你會發現管理的詞源是“手”,作為管理者意味著用手操作、處理事物,確保一切正常,有效率,諸如此類的含義。領導的詞源是“走、旅行和引導”。領導力是關於引導,因此你要動員他人。1肯尼迪在號召美國總統奧巴馬——領導者演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聽眾的領導力

演講相關背景

“在一個飽受戰爭痛苦、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的國家裏,他能夠看著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無論多少個城市暴力肆虐,無論貧苦和種族主義是多麼的讓人無法擺脫,無論美國偏離了有多遠,希望會再次出現。”

——巴拉克·奧巴馬奧巴馬於2005年11月16日在華盛頓紀念肯尼迪(譯者注:人們通常又稱其為鮑比·肯尼迪,是肯尼迪總統的弟弟。)誕辰80周年活動的演講中,對羅伯特·F·肯尼迪稱頌不已。

從曾經冷酷的戰士成長為現實的進步主義者,他的成長鼓舞了美國人民在國內外與非正義抗爭,這種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頗為需要。

精彩演講賞析肯尼迪在號召——在紀念肯尼迪誕辰80周年上的演講2005年11月16日謝謝。很高興今天來到這兒,我要祝賀斯蒂芬·布拉德伯裏獲獎,並祝賀他代表新奧爾良人民一直以來所做的出色的工作。(即時點評:以真摯的感謝和真誠的祝賀作為開場白。但是,同時請記住——不要用道歉作為一個演講的開頭。因為對於一開始就表示抱歉的演講者,聽眾也會抱著這種心情。)

我來到這兒,深感卑微。鮑比·肯尼迪去世時,我隻有7歲。這個屋子裏的許多人都熟知他,把他當作兄弟、丈夫、父親和朋友。(即時點評:貼近生活,親切。拉近了曆史人物與大家的距離感,更拉近了奧巴馬自己跟聽眾之間的距離。所以,演講者在麵對聽眾時,至關重要的就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而我知道他,僅僅是因為他是我的偶像。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和現在在國會大廈工作的多數人一樣和他有個距離——在鮑比·肯尼迪去世時,他們許多人甚至還沒出生。但是,有趣的是,如果你穿過國會大廈的辦公室,四處可見肯尼迪的照片,或者是他的演講稿收藏,或者是他生活的紀念物。(即時點評:睹物思人,奧巴馬演講的感情就順其自然地流淌出來了。毫無矯揉造作、刻意牽強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一個從未當過總統,隻做了3年司法部長和3年半的紐約年輕議員的人,今天對我們仍然有號召力?為什麼他仍然能用言語激發我們討論,用思想推動我們的政治,並號召我們使這個本來太過粗俗和狹隘的世界變得溫和雅致?(即時點評:這裏奧巴馬運用反問排比句,不但加強了語氣,而且使演講給聽眾以一氣嗬成的感覺。)

當然,多數原因和他的個人魅力和雄辯的口才有關,這種獨特能力,對多數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而對肯尼迪家族卻是司空見慣的,將地球上最多樣化的民族的希望和理想言以蔽之,甚至鼓舞著美國生活中最冷淡的旁觀者。

部分原因是由於他的年輕,他走過的年月和他的思想狀態讓我們敢於希望即便約翰被殺,即便我們失去了金博士,還是來了一個更加年輕和充滿活力的肯尼迪能夠再次得到我們的信任。

然而除了他的以上品質,還有別的原因。

在這些城牆的限製下,在這個城市的邊界內,玩局域政治是很容易的。在黨派之間的僵局和24小時新聞聯播中,在策劃的談話要點和對轟動效應而非實質內容的側重中,戰爭和貧困問題,絕望和違法問題成了需要處理的問題,而非亟待解決的危機。這些問題成了周日爭鬥秀的素材,而不是找到共識和和解的地方。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停止努力實現某種可能性,甘願屈從於最可能的事實。(即時點評:體現了奧巴馬的睿智。這是領導力的基本素質之一。在理性的分析中深刻批評過去錯誤的做法,在明確闡述措施時回避直言而談美好願望,在唯恐理想過高而可能導致巨大失望時談一些相對更實在的問題,因為這樣不容易在將來被人揪住把柄。)

這就是在華盛頓發生的事。

然而,隨著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你會看到,在某個地方一個孩子饑腸轆轆時,就在其附近,隻有幾個街區之遙,另一家人卻是吃飽喝足,綽綽有餘;在某個地方一個颶風幸存者仍然在尋找可以回去的家,或者為她的女兒尋找可以上學的學校;在某個地方,一個12歲的孩子被曾經是他的幼兒園玩伴的襲擊者擊斃。(即時點評:用排比句舉例子,很具感染力,同時也會為演講造勢,博得聽眾的認同感。)

但在某些地方,也一直有人相信一切本不該如此——在美國事情應該有所不同。人們相信雖然邪惡和痛苦將會永存,但這是一個充滿了小奇跡和無限夢想的國家,一個我們在追求更大的福祉時不怕麵對最大的挑戰的國家,一個機會渺茫但我們終會勝利的地方。

鮑比·肯尼迪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在一個飽受戰爭痛苦,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的國家裏,他能夠看著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無論多少個城市暴力肆虐,無論貧苦和種族主義多麼的讓人無法擺脫,無論美國偏離了有多遠,希望會再次出現。(即時點評:流暢地排比,真實地再現問題。奧巴馬演講從內容到形式,從言論到口吻,從聲音語言到肢體語言,從具體的抽象到現實的批判,他始終傳達著堅定的意誌訴求和美好願望。這都會給聽眾以很大的鼓舞,具有煽情的效果。)

這種理想主義不是建立在僵化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的。是的,他相信政府是有益的力量——但不僅僅是力量。他不信任大官僚作風,知道變化爆發於自由社會中自由人的意誌;變化不僅僅來自新的行動,也來自新的態度。(即時點評:這些其實是被美國基本民眾認同的內容,屬於“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經過他在特殊場合下的演繹,產生了很好的渲染氛圍的效果。)

而且肯尼迪的承諾也不是空洞的理想主義。他相信我們要始終麵對真正的敵人,對於20世紀60年代的混亂局麵是沒有藥到病除的解決方案的。

的確,羅伯特·肯尼迪的理想主義——仍然號召著我們的未竟遺產——是美國理想持續完善過程中基本的信念。

這個信念就是,如果這個國家真的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之上的話,那麼在數以百萬的人由於膚色而受到束縛時她就不應該坐視不管。如果我們要作為希望的燈塔照向世界其他國家,我們必須不僅僅因為軍事力量,還要因為我們理念的發展而受到尊重。(即時點評:奧巴馬是具有自信的。這同樣是體現領導者領導力的一大要素。不管你說的是什麼,不論說的正確與否、是否被所有人認同,不論具體的主張或說法聽上去是不是不著邊或者不絕對令人信服,但是你都要以絕對自信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這是一塊命運不是由出身門第決定的土地,那麼我們有責任確保百萬富翁的孩子和受福利資助的母親的孩子,在生活中有著相同的機會。如果我們真的是萬眾合一,那麼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局限在自私自利的追求之中,而應該讓自己去做幫助所有美國人一同崛起的事。(即時點評:“如果……那麼……”的語式語調,體現奧巴馬善於通過演說溝通的一個表現,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又具有了語言的美感和感染力。)

我們並沒有一直兌現這些理想,而且將來我們也許會再次失敗,但是這個遺產卻一直號召我們努力。之所以如此——我們仍然能聽到不僅僅是鮑比聲音的回聲,還有他之前的約翰、金、羅斯福和林肯的聲音——是因為他們和我們今天所處的地方形成鮮明對比。

這就是當前一直讓我們停滯不前的膽小怯懦的政治——不作為和推脫搪塞的政治。危害我們國家安全和經濟的能源危機?沒有魔棒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被如是告知。海外幾千個工作消失了?事實上那樣對經濟是健康的。美國曆史上最糟糕的自然災害,救助晚了三天?小姑娘,你做的工作真糟糕……(即時點評:表明自己的觀點,巧妙地運用了幾個反問句,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氛圍的作用。)

羅伯特·肯尼迪提醒我們,我們不需要等到颶風出現,才知道在一個美國城市中相當於第三世界的生活條件,讓我們所有人變得更加可悲。我們不需要等到在伊拉克死了3000名別人的孩子後,才意識到沒有設計退路的戰爭,把我們所有的家庭置於危險之中。(即時點評:老舍先生曾說過:“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包含得多。”這裏奧巴馬就用簡練有力的語言把自己的思想表達了出來。)現在或過去,在這個國家,我們都不必一定要接受美國夢的弱化。

是我們用常常引用但很少使用的“為什麼不(沒有)”應對今天的“為什麼”的時候了——用“為什麼沒有好工作和足以生活的工資”,“為什麼沒有醫療保健和世界一流的學校”,“為什麼不是一個使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潛能成為可能的國家”,回答“為什麼會有饑餓”,“為什麼會流離失所”,“為什麼會有暴力”和“為什麼會絕望”。(即時點評:奧巴馬的經典之作!此次奧巴馬的演講主題是“肯尼迪在號召”,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感染性,而“感染力”的實質,是爭取聽眾的熱烈響應和共鳴。而做到這一點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氣勢,“氣盛宜言”。這氣勢不是霸氣,不是驕氣,不是傲氣,而是浩然正氣。有了淵博的才識、正義的精神和對偉大的事業和人民大眾的深厚的感情,奧巴馬就找到十分恰當的“為什麼?”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表達,做到“先聲奪人”,以情感人。)

如果今天他在這兒的話,我想很難把羅伯特·F·肯尼迪歸入任何一個頻繁在政治上限製我們的範疇。他試圖對貧苦宣戰,但需要地方的合作和社區行動。他曾經頭腦冷靜,樂善好施。(即時點評:如果他在這兒的話,“肯尼迪的號召”的具體一部分就是“對貧苦宣戰”。同時奧巴馬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然而,他的做法不是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找到一條折中路線或是某一點的溫和主義。他的做法是一種政治,其本質是極為道德的——基於這樣的觀念的政治,即在這個世界上,有對也有錯,我們的工作是組織我們的法律和生活,辨別其不同之處。(即時點評:理性地分析,表達出自己必勝的信心與鬥誌。)

羅伯特·F·肯尼迪在1967年和查爾斯·艾夫斯密在西西比流域進行了著名的旅行,這樣一個故事流傳甚廣。當他們走進一個幾乎沒有屋頂,地麵坑窪窪的木屋裏時,肯尼迪看到一個肚子腫脹的孩子坐在角落裏。他試著和這個孩子一遍一遍地講話,但那個孩子一聲不吭,一動不動,甚至沒有什麼知覺,有的隻是從那雙飽受讓人難以生存的貧困打擊的、冰冷的、大大的眼睛發出的茫然的凝視。

那一刻,我們聽說肯尼迪開始哭了。他轉身問艾夫斯密,“像這樣一個國家怎麼能容忍這一切發生?”艾夫斯密回答,“也許他們隻是不知道罷了。”(即時點評:奧巴馬感情真摯、飽滿,令人心生暖流。)

鮑比·肯尼迪將他的生命花在不僅僅確保把我們從冷漠中喚醒,使我們麵對我們放進自己後院的黑暗,還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即我們有能力改變這一切,並寫下我們自己的命運。因為我們是充滿希望的民族。因為我們是美國人。(即時點評:主題升級了。演說,當然應該將自己優良的方麵展示出來,讓所有聽眾都了解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展示”自己時,態度要真誠真摯,奧巴馬借肯尼迪的精神思想,在很自然地發揚提升這種精神的同時,把自己的思想也完全地展示給了聽眾。可謂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

這就是之後的這些年裏我們仍能聽見的好消息,這個信息指引我們沿著鮑比·肯尼迪未走完的路繼續走下去。這條路,我希望也是我們的政治和國家在今後的年月裏開始要走的路。(即時點評:呼籲美國公眾勇敢麵對困難與變革,因為有前輩在號召在指引。更重要的是暗示自己講“沿著鮑比·肯尼迪未走完的路繼續走下去”,加深聽眾的印象,引發了聽眾的共鳴。)

肯尼迪在號召美國總統奧巴馬——領導者演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聽眾的領導力

衡量領導者演講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領導演講是否貼近了生活、貼近了群眾,貼近了聽眾。領導者要使得自己的演講具有說服力,就要撇開枯燥的說教,隻有所講的內容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群眾,聽眾才會感同身受,才會與領導者在思想和情感上產生共鳴,既而接受演講者的觀點和號召。一個沒有生活閱曆的領導者,他所演講的內容自然蒼白無力、空洞乏味,也自然感染不了聽眾。同時,如果領導者本身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曆和人生經驗,但是他的演講內容卻與聽眾無關,滿足不了聽眾聽演講的心理需求,聽眾也不會興趣高漲。因此,領導演講要求演講者能做到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聽眾,如此方能通過演講感染聽眾、啟發聽眾、號召聽眾,彰顯領導者的領導力。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這篇演講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些“三貼近”的演講內容,現舉出幾例,與讀者共享。奧巴馬說:“我來到這兒,深感卑微。鮑比·肯尼迪去世時,我隻有7歲。這個屋子裏的許多人都熟知他,把他當作兄弟、丈夫、父親和朋友。”在這裏,奧巴馬談到聽眾所熟知的鮑比·肯尼迪,不僅來源於真實的生活,而且為聽眾所熟悉,自然聽了親切,拉近了與聽眾的心理距離,而且啟發了聽眾的聯想,喚起了聽眾的情感共鳴。奧巴馬接著說:“而我知道他,僅僅是因為他是我的偶像。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和現在在國會大廈工作的多數人一樣和他有個距離——在鮑比·肯尼迪去世時,他們許多人甚至還沒出生。但是,有趣的是,如果你穿過國會大廈的辦公室,四處可見肯尼迪的照片,或者是他的演講稿收藏,或者是他生活的紀念物。”這段話裏,字裏行間透露著演講者對所述人物的感情,因為這些場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而且能被群眾所遐想,也能被聽眾所“觸摸”,從而貼近了生活、貼近了群眾、貼近了聽眾,在聽眾心理煥發起極大的情感共鳴,使得聽眾相信講台上的演講者是一位有血肉、同百姓一起喜怒哀樂的領導者,對於這樣的領導者,聽眾沒有理由不支持他,沒有理由不按照他所指引的方向去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