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上午9時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了重要的演講。
精彩演講賞析
尊敬的藍峰主席、洛塞泰斯秘書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我很高興出席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對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衷心祝願這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即時點評:開篇用語簡潔,而且邏輯清晰,給人十分幹練的大國總理形象。首先,發自肺腑地言明出席論壇開幕式的心情,接著對出席嘉賓表示歡迎,然後祝願論壇圓滿成功,可謂字字珠璣,惜墨如金,不僅開門見山地交代了此次演講的背景,而且通過對現場聽眾的讚美和祝願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
舉辦一係列世博國際論壇是廣泛傳播世博理念、擴大世博會影響的重要活動,這次論壇以“凝聚全球智慧,共創城市未來”為主題,進行廣泛深入探討,對豐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內涵,推動世博會成功舉辦具有重要意義。(即時點評:在演講開頭,對世博國際論壇舉辦的意義,給予了客觀的評價和高度的讚揚,進一步贏得了聽眾的好感,為接下來的演講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世博會是人類文明成果薈萃的偉大盛會,每一屆世博會都成為了見證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驛站,一部世博會的曆史是人類從落後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衝突走向合作、從崇拜物質走向崇尚科學的曆史,“一切始於世博會”,這句廣為傳誦的名言道出了世博會對人類的巨大影響力。(即時點評:對曆屆世博會的讚揚,同時也是對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充滿了堅定的信心。而且連用一組排比句,有力地加強了語氣,另外,通過精當運用“落後”與“進步”、“封閉”與“開放”、“衝突”與“合作”、“崇拜物質”與“崇尚科學”四組詞語或短語的對比,十分鮮明地流露出了演講者的主觀感情,極大地增強了聽眾的信心。並且,在通過情感色彩十分鮮明的詞語或短語對比之後,溫家寶又及時引出“一切始於世博會”的經典名句,加深了聽眾對世博會影響的認可,同時演講者在這裏用了“引經據典”的演講技巧,使得演講極具說服力。)
蒸汽機、電燈、電話、電影、電視、汽車、飛機、航天器……這些重大發明正是通過世博會傳遍了世界,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即時點評:這些名詞的羅列,並非零散淩亂、毫無邏輯,而是演講者有意安排、匠心獨運之處,從蒸汽機到航天器,它們代表了工業革命到現代科技的曆史發展的一頁頁畫卷,有力地加深了聽眾的印象,使得聽眾展開聯想的翅膀,與演講者的情感達到共振,從而順利接受演講的內容。)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曾以撫摸的方式參觀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後來她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傳世名篇中深情地寫道:如果給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寶貴的第三天留給博物館,對整個世界作匆匆一瞥,看人類進步的艱難曲折,看曆史興衰和滄桑巨變。(即時點評:通過引用聽眾所熟知的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名篇名言,不僅使得聽眾如臨其境、感同身受,而且從海倫·凱勒參觀世博會並寫下經典名句著手,情感真摯地流露出了人們對舉辦世博會的翹首以盼和欣喜之情,使得演講更進一步地走進了聽眾心裏。)
世博會在全球範圍推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為世界各國開闊視野、展示自我提供了機會和舞台,有力地促進了各國走向國際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世博會超越了信仰、地域和種族的界限,衝破了動蕩、衝突和戰爭的陰影,把各國人民彙聚在和平、進步、友愛、合作的世博大家庭裏。(即時點評:從引述凱倫·凱勒參加芝加哥世博會的所聞所感,巧妙過渡到世博會是人類共同的盛會,是一場能夠促進世界人民和平、進步、友愛、合作的盛會,可謂匠心獨運,毫不矯揉造作,給人自然親切,具有了親和力和感染力。而且,在這句話裏,演講者借用長句有力地增強了演講的氣勢,使得演講者流露出來的感情表達得酣暢淋漓,極具震撼力。並且,在這句話中,演講者撇開了枯燥的說理,而是將世博會比作團結世界人民的大家庭,在這個家庭裏沒有種族歧視、沒有戰爭的陰影、沒有地域界限,這一比喻不僅形象而生動,而且極具親和力和感召力,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心理距離。)世博會開啟了人類重新認識世界的窗口,引領人們從對物的崇拜轉向對人的關懷,從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從追求增長轉向推崇可持續發展。(即時點評:運用排比句,增強演講的氣勢,而且反複運用“從……向……”的句式,不僅加強了演講的語氣,而且也加深了聽眾的印象,將演講推向一個高潮。)
鬥轉星移,世博會已經走過了158個春秋,一個半世紀的積澱,世博會曆久而彌新,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僅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創造物質財富的積極性和熱情,而且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時點評:這段話,是全篇演講的過渡段,為演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演講中,高明的演講者總是擅長安排演講的結構,因為結構之於演講,如同骨架之於人體,沒有骨架的人體,便是一攤肉泥,沒有揮拳搏擊的力量。同樣,沒有結構的演講,便顯得邏輯不明、雜亂無章,不僅演講者顯得毫無主次、天馬行空,聽眾也會三心二意、心猿意馬。在這裏,溫家寶總理顯然十分高明地安排了演講的結構,使得結構十分明晰,便於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演講內容奠定基礎。另外,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溫家寶在過渡段裏,用到了“擬人手法”的演講技巧,借用一個“走”字,十分逼真地概括了世博會所經曆的158個年頭,形象而且生動,充分顯示了演講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
第一,高舉進步的旗幟,追求進步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貫穿世博會整個發展進程的主旋律。世博會始終順應人類發展進步的潮流,不斷與時俱進,演繹著人類對進步理念的最新詮釋,這是世博事業能夠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即時點評: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地進行概括時,溫家寶還獨具匠心地將段落的中心句置前,借以加深聽眾的印象。現場演講並不比書麵彙報,因現場演講靠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作為媒介,難以在聽眾心目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所以為了加深聽眾的印象,演講者可有意采用“總分”的演講技巧,先通過中心論點進行總說,然後圍繞中心論點或解釋或延伸或強調,借以達到演講的教化功能。)
第二,崇尚創新的精神。創新是推動人類進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會的靈魂,曆史證明,世博會崇尚創新的精神無數次點燃了人類智慧的火焰,幫助人們戰勝了各種困難和挑戰,在推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堅持開放的道路。開放、兼容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促進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強交流與合作是世博會一如既往的使命,世博會所展示的開放精神符合人類發展進步的潮流,從而使世博事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第四,倡導和諧的理念。建立“以和為貴,以人為本,人與人相敬相愛,人與自然相近相親”的和諧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不滅的理想,這與國際社會致力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精神相得益彰,使弘揚世博精神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即時點評:觀點清晰,主旨鮮明。溫家寶在闡明精辟的見解時,立足點始終在世博會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上,從未偏離軌道,而是惜字如金,層次分明而又層層遞進地解讀了世博會給人類留下來的精神財富,豐富了聽眾的知識,擴展了聽眾的視野,極大地滿足了聽眾求知獲知的心理欲望。)
1867年,法國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會導覽手冊上寫下:拋棄戰爭吧,讓我們聯手和諧與團結。這句話至今回蕩在我們的耳邊。(即時點評:引用名言、語言簡潔、闡發題意。借法國作家雨果對世博會的殷切之語,間接提煉出演講的主題,不僅用語簡潔,闡發題意,而且借用世界名人的影響力,加深了聽眾的印象。)
女士們、先生們,中國與世博會的關係源遠流長,一百年前就有中國人提出要在中國舉辦世博會,中國與世博會交往的曆史也是中國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對外開放,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的曆史。
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舉行,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對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政治性變化還茫然不知,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將世博會稱為“賽奇會”,有上海英商一洋行的一個商人徐榮村以及經營的榮記湖絲參加博覽會並獲得金銀大獎,經過幾次走進世博會,不少中國人大開眼界,接近了近代文明的洗禮,進而萌發了學習西方、追趕西方的強烈使命感。(即時點評:追溯曆史,有助於聽眾產生聯想的翅膀,接受演講內容,為演講者提出觀點奠定基礎。此外,溫家寶通過自身博學多識的條件,頻頻引經據典,如“奇技淫巧”一詞,便典出《書·泰誓下》:(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意為過於奇巧而無益的技藝與製品,便十分符合語境。再如對中國在世博會的“開篇之作”——“榮記湖絲”的典故信手拈來,讓聽眾感受到了一位學富五車、富有學識的大國總理的學儒形象。)
1876年,中國第一次以官方的名義參加了美國費城世博會,隨團參展的商人李圭根據經曆寫下了《環遊地球新錄》,成為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名篇。(即時點評:再次引用古代名篇論證演講觀點,使得演講具有了極強的說服力。)此後,一些有識之士不僅希望參與世博會,而且期望中國舉辦世博會,中國早期改良主義代表人物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第一次提出舉辦世博會的主張。1910年一位叫陸士諤的青年創作了幻想小說《新中國》,虛構了100年後在上海浦東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情景。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梁啟超等也曾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渴望自己的祖國“睡獅破濃夢,病國起沉屙”,但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衰弱,舉辦世博會隻能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即時點評:通過對“《盛世危言》、《新中國》”,這些具有代表的作品的引用,“鄭觀應”“陸士諤”“梁啟超”這些與世博會淵源甚深的人物引用,以及“睡獅破濃夢,病國起沉屙”的古典詩句和掌故的高頻使用,既能使表情達意事半功倍,又增添了語言的氣勢和神韻,更透露出了溫總理身上所蘊藏的濃厚的中國氣質。)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抓住了曆史機遇,實現了30年的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中國重新登上了世博會的舞台,並日益成為世博會中重要角色,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和好評。(即時點評: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對中國所取得的成績進行簡要說明,對中國與世博會的感情紐帶進行概括,旗幟鮮明地表明演講者的立場,贏得聽眾好感的同時,也給籌備上海世博會的工作人員及關心上海世博會的各界人士以極大的信心和鼓舞。這樣鼓舞士氣的話、激勵人心的話,在這種演講場景下,便顯得事關重要,而且意義重大。)
從1982年起,中國共參加了12次世博會,1993年中國加入國際展覽公約,成為國際展覽局的第46個成員,1999年,中國在雲南昆明成功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顯示了中國已具備舉辦綜合性世博會的能力。2001年,中國正式提出由上海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表達了13億中國人民對世博會的熱切期盼。2002年國際展覽局決定將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授予中國上海,中華民族的百年世博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即時點評:用數字巧說理,比起枯燥的說教來說,演講者借用鮮活的數據和特殊的年份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不僅顯得真實可信,而且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博會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充分體現了世博會強大的生命力,也充分顯示了國際展覽局的遠見卓識,我們相信,中國舉辦世博會既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對最廣泛傳播和弘揚世博會理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即時點評:充分肯定世博會在中國舉辦的重要意義,而且不失時機地表明成功舉辦世博會的鮮明立場和堅定的信心,有助於贏得聽眾的好感,獲得聽眾的支持。)
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世界人民大團圓的盛會,目前已經有192個國家和50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加上海世博會,這將是規模空前、名副其實的一次全球盛會,注定以最為廣泛的參與度載入世博會的史冊!(即時點評:借數字說理,不僅交代了此次上海世博會的支持率,而且強調了上海世博會的曆史意義。)
我們最大限度地爭取世界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的參與和支持,真正體現了世博會可以超越信仰、超越地域、超越種族的偉大精神,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盛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留在城市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即時點評:連用三個“超越”,有力地增強了演講的氣勢,帶動了全場聽眾熱情飽滿的情緒,增強了聽眾的信心。而且引用古代哲學家的哲思妙語,聯想參照,啟人深思。)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在使人們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汙染、資源緊缺、城市貧困、文化摩擦等嚴峻的困擾和挑戰,實現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是擺在世界各國麵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即時點評:客觀羅列一係列的全世界麵臨的全球問題,從側麵的角度引出舉辦世博會的重要意義。)上海世博會期間,世界各國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設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發展理念,探討新的、更好的人類居住、生活、工作模式,將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留下一份豐厚的精神遺產。
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推動創新、促進合作的盛會,上海世博會為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和企業提供一個展示創新成果的平台,交流、合作的平台,這裏將成為閃耀全球智慧、聚焦國際視野、啟迪人們心靈的神聖的殿堂,人們將看到獨具創意和科技理念特色的展覽,交融、薈萃的地域風情和多元文化的精彩詮釋,從而促進各國、各企業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即時點評:進一步論證上海世博會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可謂銜接自然,順理成章地使得上海世博會的重要意義走進每一名聽眾心裏,達到了演講的教化功能。)
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凝聚信心、促進共同發展的盛會。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在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和糧食安全、核擴散威脅等一係列全球性挑戰的背景下,辦好上海世博會對於我們堅定信心、凝聚共識、推動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即時點評:從解決人類麵臨的危機的角度,更進一步地強調了上海世博會的重要意義,也更加旗幟鮮明地道明了此次演講的重要目的,從而烘托出演講的主題,使得演講呈現出一片高潮的氣勢。)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正在經曆一場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大家都很關心中國應對危機的情況和經濟形勢,這裏,我想做一個簡要的介紹:這場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經過國際社會務實合作、共同努力,目前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開始複蘇。但是,全麵複蘇將是緩慢曲折的過程,我們要繼續秉承開放合作、承擔責任、互利共贏的精神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全麵、持續、平衡發展。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應對危機中采取了積極負責任的態度,我們認真做好自己的事,全麵參與國際合作,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始終高度重視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基本立足點,努力做到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政府調控與市場作用相結合,促進增長與改善民生相協調,全麵實施並不斷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比較快地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態勢,也為世界經濟複蘇做出了積極貢獻。(即時點評:演講者對聽眾極為關切的話題進行演說,滿足了聽眾求知的欲望,與聽眾拉近了距離。而且,從解讀本國政府迎戰國際金融危機的角度,進而擴展至全球需要開放合作、承擔責任、互利共贏的大趨勢,使得演講具有真實感人的同時,也具有了號召力,達到了演講的目的。)
實踐證明,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采取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顯得十分及時、有力、有效。
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不斷得到鞏固,但是仍然麵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更加重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即時點評:在這裏,溫家寶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演講技巧,看似為政府迎戰金融危機所做出的一些列努力,實則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應對危機、解決危機的政策和實力。既如此,世博會選擇在上海舉辦還會有錯嗎?從而使得演講內容從側麵恰到好處地為主題服務,使得演講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我在這裏重申,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謀求和平地發展,開放地發展、合作地發展,中國願意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妥善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為實現世界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即時點評:“重申”一詞,用意十分明顯,意在強調接下來的演講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對之前的演講內容進行小結式的歸納,有助於加深聽眾的印象,也有助於使得演講達到成功。)
中國申博成功七年來,我們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認真、紮實推進各項籌辦工作,這次世博會既屬於上海市,更屬於全中國、全世界。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做出了巨大努力,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和各界朋友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將繼續全力以赴做好各項籌辦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各參展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合作,確保把上海世博會辦成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盛會。(即時點評:在充分肯定中國政府、人民和世界國際組織和各界朋友為世博會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外,不失時機地表明“革命還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謙虛態度,求真務實地辦好上海世博會。如此一來,一位謙虛低調而又務實實幹的領導者形象,便能極大地獲得聽眾的好感與支持。)
第七屆世博國際論壇是上海世博會開幕前的最後一屆國際論壇,借此機會,我代表中國政府向為籌辦世博會付出辛勞與汗水的同誌們和朋友們表示衷心地感謝!(即時點評:在演講接近尾聲之際,借機強調本次國際論壇的重要意義,然後發自肺腑地對參與人員表示由衷的感謝,便使得演講合攏全篇,升華演講的主題,將演講推向高潮。)
最後,我們真誠地歡迎大家,歡迎世界各地朋友明年相聚上海,與全體中國人民一起共同領略上海世博會的精彩紛呈,共同分享人類文明的盛宴。(即時點評:中國是禮儀之邦,好客是我們的民族習性,在這裏,溫家寶通過情感真摯的邀請,便將這份好客的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助於獲得聽眾的好感,又照應了開頭,形成首尾呼應。如此一來,演講雖然已畢,但餘味未盡,可謂餘音繞梁、沁人心脾。)
謝謝大家!
在世博國際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領導者語言多樣提升魅力的領導力
普希金說過:“用語言點亮人們的心靈。”領導者在演講中,如果語言枯燥乏味,不僅聽眾聽得昏昏沉沉,而且不利於演講實現教化的功能。那些新穎脫俗、俏皮有趣、形象生動的語言,比起老套俗氣、抽象艱澀的語言來說,往往使得演講具有直白可感、易於接受的效果。一個用詞貧乏的領導者,不僅不會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反倒會顯示出自己拾人牙慧、不學無術的形象,相反,一個在演講中或用短句、或引經據典、或巧用修辭的領導者,不僅使得聽眾聽眾興趣高漲,同時也展示了自己飽學多識、有理有據的領導者形象。
在溫家寶總理的演講中,他或用比喻,形象生動;或用對比,鮮明深刻;或用聯想,啟人深思;或用排比,演講造勢;或引經據典,闡發題意;或用語簡潔,觀點深刻,使得聽眾在富於變化的語言中,不流於一種語言表達形式,興趣層層高漲,不僅達到了演講的目的,而且讓聽眾感受到了一位學富五車、富有學識的大國總理的形象。
現舉一兩例,借以說明。在演講中,溫家寶總理說道:“法國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會導覽手冊上寫下:拋棄戰爭吧,讓我們聯手和諧與團結。”在這句演講詞中,溫家寶總理引用名人名言,不僅用語簡潔,而且極大地烘托出了演講的主題,並且借用世界名人的影響力,加深了聽眾的印象。再比如:“一部世博會的曆史是人類從落後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衝突走向合作、從崇拜物質走向崇尚科學的曆史,“一切始於世博會”,這句廣為傳誦的名言道出了世博會對人類的巨大影響力。”在這句話中,他用到了“落後”與“進步”、“封閉”與“開放”、“衝突”與“合作”、“崇拜物質”與“崇尚科學”四組詞語或短語的對比,十分鮮明地流露出了演講者的主觀感情,極大地增強了聽眾的信心。
雖然領導者在演講中,用語多樣,能夠避免語言的貧乏,給聽眾呈現一場視聽大宴。但是,如果演講者沒能嫻熟地運用好語言的演講技巧,或者不分時機、不分場合、不看對象地生搬硬套多樣的語言,或者不根據事實亂說一氣,不僅不能會演講增色,反而會使得演講雖華麗而無精彩之處,雖富於變化但卻無毫無價值,而且還會招致聽眾的反感。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領導幹部要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多搜集材料、總結思考,才能活靈活現地運用語言多樣性的演講技巧,從而恰到好處地彰顯語言多樣性的領導力。
延伸閱讀——領導者演講如何運用事例為演講增效力
在演講過程中,人們經常需要運用事例來闡述主張、抒發情意。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實演講內容,豐富主題思想的深刻內涵,而且能夠增強表達效果,激發聽眾情感的強烈共鳴。怎樣運用事例才更有效力呢?
運用事例親近聽眾
演講是演講者麵對聽眾進行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倘若聽眾與演講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太大,就會削弱演講的現場效果。因此,有經驗的演講者往往善於巧用事例來親近聽眾。這樣的具體事例,會讓聽眾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語言親和力和心理認同感,這無疑有助於演講的順利進行並取得實效。例如:
我認識溫州人,就是從一個在巴黎長大的溫州女子開始的。若幹年前,她自己來找我,因為讀了我寫的《妞妞》,很喜歡,想跟我聊聊。我見了她,有三個驚奇,第一驚奇她的漂亮,真是美女,第二驚奇她的見識,跟我談《妞妞》,談別的事,都非常到位,第三驚奇她的富有,當然沒有你們富有,但比我富有得多,一個年輕女子,都是自己掙的。現在她是我們一家人的好朋友,我太太把她封為我的“幹老婆”,我說你真狡猾,一開始就定性為“幹”,沒有發展前途了。不過,雖然是“幹”,好歹是“老婆”,所以我和你們溫州人還有點親戚關係呢。
這是著名學者周國平在上海溫州商會發表題為《哲學的世界與企業家的世界》的演講開場白中的一段話。演講者並未一開講就進入正題,而是從對溫州人的感受說起,在稱讚了溫州人的兩大特點之後,他特意談起了自己認識一個溫州女子的過程和對該女子的印象,從而說明了自己與溫州人之間的“親戚關係”,十分幽默而又風趣。運用這樣一個生動感人的事例,看似不關正題,實則並非多餘。因為它一下子就親近了聽眾,這就為接下去演講者“言歸正傳”的講座,做好了心理準備和情感鋪墊。
運用事例引出觀點
不少演講者喜歡在演講的開頭講述一個事例,然後針對這個事例的思想內容進行闡發,從而導出自己的觀點,為接下來的議論和說理奠定基礎。例如,一位演講者在題為《誠信無價》的演講開頭,這樣說道:
今年1月,電視台在國際新聞中介紹了一位112歲的法國女人的故事。當她90歲時,有律師想要她的房產,許諾每月付給她2500法郎的生活費。不料這一付就是30年。直到這位繼承人去年去世,老太太還健在,而律師付出的90萬法郎,足夠買三四套那樣的住房。於是,不少法國人把這個故事當作笑話講,以諷刺律師“貪小便宜吃大虧”的賠本交易。
然而,我倒不覺得有何可笑之處。一個人在已經知道判斷失誤的情況下,能繼續信守諾言,把契約堅持到死,保持個人的信譽,並把它看得比金錢更重要,這不正好說明了誠信無價的道理嗎?
顯然,演講者講述的這個法國老太太與律師之間發生的事情,隻不過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個例,人們把它當成笑話,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正是這個令人發笑的事例,卻引起了演講者冷靜的反思和精辟的議論,從而引出了“誠信無價”的觀點。這樣以真實而又生動的事例開頭,無疑增強了演講的吸引力,激發了聽眾的興趣。同時,典型事例引出的獨特觀點,作為接下來演講者深入論證的中心,自然就引起了聽眾強烈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
運用事例表達情意
經驗表明,運用生動感人的事例,是演講者表情達意的重要途徑。在演講的情感高潮處,演講者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講述起某件難忘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真切感受,從而產生感動人心的現場效應。例如:
我那麼清楚地記得,我7歲的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牽著他的手走到學校,然後看著他,背著花花綠綠布滿恐龍的書包,消失在教室門口。他不停地回頭看我,我也萬分不舍地癡癡看著他。我也記得16歲那年他到美國做交換學生,我送他到機場,看他背著年輕人的背包,消失在入關口,我站在後麵,一直在等他回頭看我一眼,但是他頭也不回,一次都沒有。
於是我逐漸認識到,原來父母子女一場的緣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今天,是你們的孩子、孫子的“獨立日”,其實,你們自己新的一課也從今天開始:學習放手,讓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那是多麼、多麼難受的一堂課。
這是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台灣成功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上講的一番話。演講者在闡述了製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之後,具體地講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兩次送別兒子的動人情景。這兩件事情留給她的印象和感受太深了,因為她逐漸認識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緣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她結合特定的時境,告訴現場所有的家長,要“學習放手”。顯而易見,演講者運用親身經曆的事例,不僅傾訴了內心的感受,真切地感動了聽眾,而且表達了人生的體悟,強烈地感召了聽眾。
運用事例闡發哲理
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常常運用事例闡發哲理,也就是先講述一些典型的事例,再闡發其中蘊含的哲理。這樣情理交融的表述,往往會讓聽眾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例如,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在一次法學院畢業歡送會上的致辭中,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