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牽著我的手走過(3 / 3)

(其實,我們未來的社會會有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最好的狀態就是你對不確定性懷著一種探尋的樂趣。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多地壓抑了人的這種主動性。小升初這種壓力,把所有的小孩逼到要去講究幾分的排名,對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種壓力和傷害,你學得好也浪費了時間去磨那幾分啊!)對!現在很多這樣的觀點,而我現在引導她從另外的角度去考慮,沒有特別強調分數,我強調這幾點:第一個就是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這個成績,這個快樂是媽媽沒有辦法給你的。比如說,這幾次她在班上平時成績排名會比較好。以前她會說,媽媽,我考得很好,你會不會給我買東西?我說如果你需要我就給你買。到了五年級的時候,她拿到這個分數就會很開心,然後她也沒有想著媽媽要去買東西,但是我就會問她,要不要買什麼東西慶祝,她說不需要。然後我就說,是媽媽給你買東西比較開心,還是說你今天看到這個成績比較開心?她說看到這個成績會比較開心。我說,你看這個是媽媽沒有辦法給你的。第二個就是你要培養自己的毅力。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說你不付出,就能拿到的。不要去和別人比聰明,你要比的是努力,這個觀念是要有的。我說聰明不聰明這個東西不重要,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媽媽活到這麼大,也沒有見到什麼天才,重要是你要努力,這個東西可能比較重要,能給你帶來快樂。比如鋼琴,是你想學就可以學下來的,然後長笛你想學你也是可以學得下來的,但是你沒有。如果你每一件事都是這樣的話,以後可能會比較遺憾。我說你是想進一個好的學校,還是一個不太好的學校?她說想進好一點的學校,那麼你就要為自己這個目標去努力。這件事情不是說像學鋼琴那樣上到一個點你就煩了,你就放棄,這個不行。現在的話就隻能從這兩個角度去告訴她了,不然的話這場準備就真的是一種傷害。

現在也在幫小孩選初中。有一所學校,是廣州最好中學之一,有朋友孩子在那裏讀書,聽說平均每天6個多小時的睡眠,最晚的時候作業做到淩晨3點。我覺得這個狀況太恐怖了,小孩子太辛苦了。

旁白:女兒的小升初是曉容目前關注的重點,講到這個話題時她的聲音由溫婉變得更為激烈有力,靠在沙發上的身姿也轉而前傾。小升初是媽媽們的焦點話題,是小孩們第一次麵對殘酷的分數考驗,是父母們第一次深刻體會應試教育的傷害。對教育的理解和期待與父母對人生的態度,與社會各界對社會發展趨勢的預期及期待息息相關。同時對小孩教育的焦慮和擔心,也是影響很多家庭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社會期待更為豐富、多元、有彈性的教育體係,引導小孩主動學習和探索,用興趣、毅力和彈性去迎接這個快速變化的高風險社會。

兒子的國際教育

(在女兒身上的這些體會和經驗,是否會讓你對兒子的教育有一個更為清晰的想法?)會,小的可能走的路子都不太一樣。像現在他讀幼兒園,我就沒有把他送到那種人多的幼兒園,而是每班15個小孩。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好,雖然有外教全天跟,但是我發現它也有一些弱點。

(弱點是什麼呢?)我昨天和他們的園長說,我觀察到一些問題,這些孩子上了兩三個月的學了,但是小朋友似乎還沒有形成那種夥伴關係。你想小孩子熟起來是很快的,你和我玩得比較好,我和你玩得比較好,有這樣一種尋找朋友的互動。但是我觀察他們班上的小夥伴還是處於誰也不認識誰的狀態。我說怎麼會這樣呢?是不是你們在教學的設置上缺少互動的環節,小朋友安靜地在那畫畫、畫線、做手工,吃飯也保持安靜,睡覺保持安靜,缺少彼此的交流、衝突、互動的環節。做操也各自做,這樣在教學設置上有些問題,屬於經驗不足,可能因為他們成立時間不長。

它的好處就是它的活動比較豐富。經常會讓孩子出來參觀博物館、消防局,或者搞個Party,就像萬聖節Party。這些可能對孩子的眼界會有好處,但孩子的交流也還是很重要。再有眼界,人與人之間還是要有交流吧?還是要有圈子嘛,那麼小的孩子,實際上也是希望有自己的圈子的。這方麵我就覺得他們做得有點弱。

還有老師,我說老師在心理學、在如何與孩子溝通上還要培訓。比如說我兒子剛剛去沒幾天,他會哭,會在入園之前再要媽媽抱一抱,老師就說不要抱,你抱了以後會更舍不得。我說不是這樣的,還是要先滿足他情緒和情感的需求。孩子會嚐試跟你分離,然後再回來試探你,然後覺得沒問題,他又嚐試跟你分離,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不是說一下子砍斷了,他就走開了。然後,另一個小孩可能5月就去了,已經適應,他就自己進去了。老師就說,你看奧斯卡多好,他自己進去了,我們要向他學習。我就直接跟她說,如果你連這樣尊重個體差異的概念都沒有的話,你就配不上這個硬件,配不上我交的這個學費。我交這麼高的學費來讀幼兒園,一年6萬多,除了看你們的硬件之外,你們老師的素質還是要在那裏才行。

我還在了解另外一個學校:在家書院。這個創辦者她先生是台灣人,生了三個孩子,第一個孩子讀國際學校。後來她發現,國際學校也不是她想象的那麼好,管得鬆散,對學生沒有什麼要求。人生是應該要有要求的,就是說每個階段是怎樣,你還是該去努力的。所以她自己就創辦了這個書院,在家就一個國外的在家理念,書院就是說,傳統的勤奮、友愛、耐勞,這些理念還是應該給孩子的。她就把這兩套結合起來。她會有這樣一個理念,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東西,這個很重要。我不是把孩子放在這裏學英文,不是讓他找個地方托管,我還是希望有這樣一個群體,有這樣一個理念在裏麵,那他這個創辦者是有一些想法的。(首先有理念,第二就是他執行理念的一個能力。)對!這個東西是一個文化的東西,需要慢慢去改,包括我們對孩子的方式需要慢慢去改變。

我覺得幼兒園讓他上美國人的學校這一類的,小班教學,老師會有愛心一些,會經常去抱孩子、撫摸孩子。交費比較貴,家長也有要求的。但小學以後,我就希望他在公立學校,小學他的心理比較堅強,受一點挫折,問題不大了。發生什麼事情,他也可以說出來,我也可以引導他。

旁白:因為體製外生育二孩不能享受便利的公立教育,促使家長更多地關注國際教育,同時也順應了中國日益國際化的發展格局,促進了大城市國際教育的發展。這些體製外的另類教育辦學更為自由自主,探索引進了不同文化的辦學理念,不僅給予家長個體更多選擇,也促進了多元化辦學的發展,並促使公立教育改進。

後記

曉容原本是一位大學教師,在幾年前辭職生育二孩,為生育二孩放棄了看來不錯的職業,但她認為放棄職業並沒有失去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且獲得了更為輕鬆自在的生活狀態。她38歲準備生育二孩,此時家庭經濟不錯,夫妻感情穩定融洽,順風順水地生育二孩,兒女雙全。現在大女兒小升初,小兒子剛上幼兒園,她管理好女兒的學習、兒子的性格培養、支持先生的工作,同時打理自己一直關注的理財獲得不錯的收入。最近,她買了房子在裝修,期間發現了對設計的興趣,正想著可以去學習設計。她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比較滿意,輕鬆、有彈性、有按意願發展的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機會和形式會更為豐富,人們的工作形式會更有彈性,可以與家庭生活更好地調適。對女性來說,階段性回歸家庭生育小孩,然後再出來工作也會更為常見。這一方麵使女性可以更從容地麵對生育的時間和精力的要求,但另一方麵也可能強化對女性就業的歧視。從歐美的發展方向來看,製定更有利於兩性平等參與子女撫育的社會政策,使兩性都能更為彈性地麵對工作和家庭是最近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