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之後,有什麼好方法恢複自己嗎?)就是懷的時候不要吃太多。我懷小的,總共才胖了20斤這樣子,差不多生完體重不會有太多變化。我當時擔心糖尿病,所以飲食上也比較注意,少吃主食,糙米加大米,糖分比較低,多吃蔬菜,少油少鹽。食物注意多樣性,中午隻有兩個人吃飯的時候,菜就做得雜一些,幾樣菜一起炒。生了以後沒有特別減肥。我現在會控製一些,晚上不吃主食,早飯就盡量吃蛋,吃多一些,午飯少油少鹽。
旁白:在傳統家庭文化中,生兒育女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在現代家庭文化中,養育兒女更多的考慮夫妻這個主幹結構的意願和能力,曉容因為夫妻感情穩定可期而願意放棄職業生育二孩,先生在提供經濟支柱之外,對妻子也照顧體貼有加。女性的家庭價值獲得尊重,尊重、平等是現代女性對兩性關係的基本要求。而曉容在訪談中提到的朋友,則因為沒有穩定、高信任度的情感預期而生育二孩的意願不強,更多麵臨父權製壓力下女性履行生育義務的壓力,這會讓女性緊張不安。“一種表現,兩種原因”,正體現了中國當下家庭觀念新舊雜陳的現實。
香港醫院對產婦的人性關懷
旁白:因為當時二孩沒有放開,一批政策外生育者都選擇在香港、美國生育,曾一時造成香港的產房緊張。
剛開始我也沒覺得香港的醫生有什麼不同。我們找的是診所,前麵沒有覺得醫生很熱情,就是比較專業,但後來生的時候就覺得比較好。
陣痛的時候,越來越厲害了,我一個人躺在那裏,護士說給你放點音樂聽。大概隔幾分鍾就會有人過來關懷你一下,問你怎麼樣?關懷比較細膩。生的時候,躺在床上等麻醉師,醫生就開始安慰你說,不要緊張,很快就好,麻醉師很快就來了。進去手術室後,覺得特別冷。記得生女兒時,打完麻藥特別冷,空調還對著我吹,床邊的醫生護士,男男女女的,就會在聊中午吃什麼,覺得自己一個人被孤立,他們不關注你。但在香港就不一樣,他們會問你怎麼樣,旁邊一直有個護士陪你,問你冷不冷?我覺得冷,當時是夏天,會感覺在發抖,因為那個是麻醉反應。護士就拿一個暖風的放在被子裏,就沒那麼冷,她會很細致。硬件上你不會覺得人家特別好,但是人的素質就很好。人躺在產床上那幾天的時間裏,半個小時就會有人來問你有什麼需要,怎麼樣,特別細致。
(家人可以一起去產房嗎?)我老公陪我去,但不是我們主動要求的,而是她們流程上就已經設置好的,做得很細膩。還有就是要使用束縛帶,我在香港的醫院第三天就下地了。
可能內髒還沒有完全複位,不綁著可能內髒會移動,有一次忘了我就一下子就暈了那種感覺,所以綁束縛帶可能很重要,對肚子的恢複會比較好一點。
(到香港找醫院,是因為在內地沒有準生證找不到醫院嗎?)這個是一方麵,第二個就是,反正周圍的朋友也在那裏生,服務也比較好。(當時有沒有想過到美國生?)太遠了。如果產檢有什麼問題,那怎麼跑得及?戶籍和國籍倒不是主要問題,反而不是廣州戶口有點麻煩。小孩現在戶口不在內地,在香港。在香港生就是香港的戶口,上學會有點麻煩。
旁白:香港醫院的人性化管理服務值得內地借鑒,產婦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希望可以獲得作為人的尊重、關心和照顧。這一批提前進入二孩的家庭,第二個小孩的戶籍一般不與父母在一起,要麼在父母的老家,要麼在香港、美國等出生地,這樣就不能享受父母所在地的義務教育。在全麵放開二孩之後,需要考慮如何給予這批兒童同等待遇。
弟弟是姐姐的小玩具
對我女兒來說,弟弟就像一個小玩具,經常會說小弟弟很好玩。以前睡覺前會跑進他的房間去,逗他玩。現在大了,青春期比較酷,不怎麼搭理他,而且也比較忙。姐弟倆相處當初比較講理,姐姐說這是我的東西不許動,那這個沒有辦法就隻能夠聽姐姐的,就會比較尊重她。有時候單獨帶她出去,也會覺得獨生子女的感覺也很好。吃飯的時候,女兒的話可能比較多,在那裏不停地說,小的就會盯著我們說,想要得到我們的注意。
(小孩出生之前,有和大的溝通過嗎?)出生之前,女兒曾經也有擔心。看到我看電視裏煮紅豆沙之類的,她就會說,我知道你肯定是要把這個東西弄出來給小妹妹吃的,給小妹妹吃的,哼,我會生氣的!但是弟弟出生之後就不會有這種情況。
有時候,爸爸沒看好弟弟,摔跤了什麼的,她就會跟爸爸大發脾氣,然後就過去哄弟弟。對她來說,弟弟是比較寶貝的,有空的時候,有心情的時候,就會過來說你好可愛啊,你好可愛啊。沒空的時候,她要進房間做作業,看著她進去以後,小的也想跟著進去玩,那她就不想和小的玩,不讓進去,就會說媽媽那裏有好吃的,讓弟弟出來,就“砰”把門關了。
旁白:這時曉容給我看了手機裏的照片,十幾歲的女兒紮著馬尾辮活潑大方,3歲多的兒子黑葡萄般的眼睛明亮可愛,兩個孩子的家庭充滿生機。
女兒的國內教育
我女兒的個性比較強。她現在心情不好,誰都不能靠近,青春期的古怪脾氣。不過,情緒波動雖然有點大,但爆發完就沒事了。我現在主要就是讓她刷刷題,一提刷題心情就不好了,或者她覺得在學校已經刷好了吧,但學校刷的題難度不高,真的很浪費時間,比如說語文,又是一篇課文講一整天。有時講一個禮拜吧,我就覺得為什麼要這麼講呢?他們就是揪著一篇文章去講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她昨天說,媽媽,我的作文昨天老師拿去講,老師講我的作文為什麼要這麼寫,但是我寫的時候並沒有這樣想呢。老師就拿著文章這樣去分析,很浪費時間。
(有了二寶後,你對大寶的教育理念改變了嗎?有一種說法是,隻有一個小孩的話,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這個小孩身上,就會導致小孩學習壓力增大。有了兩個,可能會放鬆一點?)沒有太多想,我覺得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如果經濟上足夠寬裕的話,那麼她的選擇比較多。像我哥哥的女兒讀一個比較好的學校,那就去美國讀高中,美國的學費是比較貴的,但是他們沒有太大問題。物質上準備比較充分的話,主要是考慮她成長的問題。如果經濟上壓力很大的話,那麼你對這個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說,讀一個公立好學校學費比較低,這些考慮就比較多。
(以前可能就是說不斷去滿足外部對你的要求,可能35歲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我會想我要什麼,不是別人要我幹什麼。我想家長對小孩的態度,也跟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是有關係的。)對,就是人生的一種狀態,一種喜怒。如果你一直是疲於奔命的狀態,那自然希望孩子不是這個狀態,希望他發展起來,命運比你更好一點,發展的狀態比你好一點。到你的晚年,他沒有太大壓力,你也沒有太大壓力。你就會希望小孩一定要怎麼怎麼樣。如果你自己發展起來的話,那你就不會說把自身這個壓力放在他的身上,他隻是麵對個人成長的壓力。
(這幾年,我有一個這樣的感受:人要達到一種好的狀態,一定是愛你所做的,一定是內心願意去做的事情。我們的學校教育,小學初中的教學就是小孩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要盯著那個考試目標。對孩子長遠來說,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會更好地成長。你要考高分去爭取一些機會,但損害你內心學習意願的話,那其實是一種傷害。小升初那一年,絕大部分小孩都在承受這種傷害。)從長遠來講,我們現在這麼做,也不知道真的是好還是傻?我先生前兩天和我說,孩子應該有個他喜歡的東西,特別擅長做的東西,因為現在職業特點跟以前不一樣,有很多發展很好的自由職業,平台也跟我們以前不一樣。以前可能要進到單位,在單位去發展自己。再過幾十年,就更不一樣了,很多網絡平台也可以提供機會,關鍵是你是否有一技之長。應試特別損害孩子自我學習的意願。
我在陪女兒小升初的過程中,時不時糾結一下,有點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狀態。我就跟她說,就這一個學期吧,下學期我們再爭取調整下來。所以我也跟女兒討論,我說你能不能提高你的效率,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出來,喜歡看書喜歡畫畫。按現在這個狀態,這些就沒有時間弄了。所以看吧,也努力想怎麼去平衡它。因為每個人,主要是麵對不確定性有點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