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女博士赴美產子記(3 / 3)

(千裏迢迢赴美生子,會不會太拿母親和孩子的生命冒風險了?)是有風險的。在我生產以後不久,好像就有一位北京去的高齡二孩產婦大出血死亡。當時,大家還就那件事議論了好久。

好像是產婦自己堅持要順產,好不容易寶寶順利出生了。她也從產床上抬了下來,推回了自己的房間。可就在這時候發生了大出血,再推回去急救已經來不及了。從醫療資質上,無論找台灣醫生還是美國醫生,水平、服務還都是可以的。但產婦自己的身體條件,也要認真衡量才行。現在把女兒抱在懷裏,回想美國生娃的這一路,還真是憨膽大真後怕。生孩子本身對女人就是一腳在鬼門裏,一腳在鬼門外。作為過來人,我仍然奉勸大家要審慎。

該怎麼教育一個“美國孩子”?

(有沒有想過怎麼教育你家的“美國妞”?)沒特別有過區分的想法。跟兒子一樣吧。在中國生活,當然仍然是吃中國飯,說中國話,過中國生活。好像在18歲之前,在國內讀書上學似乎要比哥哥會貴一些。是上私立學校還是上國際學校好,現在孩子還小,還沒有很清晰的打算。18歲以後,要她自己選擇吧。如果她選擇當美國人,去美國讀大學,可能學費會便宜些。至於她能否認同自己的美國人身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了第二個孩子,在教養上心態會不會有些變化?)有變化。大兒子出生以後,太把他當成生活焦點了。各種玩具、圖書買得太多了。後來發現,玩具、圖書過於豐富,對他上學以後注意力的培養並不好。什麼都知道一些,什麼都學一些,但總是不夠精。太豐富的物質、供給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影響他的想象力。現在女兒出生以後,不會再不停地買買買了,盡可能玩哥哥剩下來的玩具,看哥哥留下來的書。我發現,幼年的小孩子喜歡的其實是不斷地重複。給他們一些少量的精品,媽媽經常不厭其煩地為他們重複閱讀,對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學著自己讀書很重要。

(哥哥對妹妹的態度怎麼樣?會嫉妒嗎?)簡直親得不得了。在沒有懷上妹妹之前,兒子經常在睡前在床上祈禱我能為他生一個妹妹。生了妹妹,全家除了老公,最高興的就是兒子了。他是個非常溫柔體貼的孩子,對妹妹百般嗬護,妹妹怎麼抓他撓他都可以忍受,這也是讓我非常欣慰的地方。周末一家四口出去曬太陽,感覺真的很幸福。

(現在國內生育政策在變化,會不會後悔花了這十幾萬?)對於那些想給自己留下移民機會的人而言,十幾萬可能是劃算。身在此山中,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看這件事。隻是走了一趟美國之後,才知道自己並不喜歡美國,也不想當美國人。中國的日子才是真正貼心舒服的日子。聽說二孩要放開,我老公晚上開玩笑問我,要不要再生一個,可能也不違反政策哦。

(談活著的意義會不會太哲學?)好像聽過一個說法,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培育宇宙繼起之生命。快要40歲才明白這個道理,應該不晚,因為我媽媽就是42歲才生的我這個小老幺的。

(如果現在讓你再選一次,你會去美國生嗎?)我會選中國。

後記

隨著赴美生子火熱,“錨孩子”(anchor baby)的說法開始流行起來。查了一些資料,據稱,“錨孩子”特指非法移民在美國所生的孩子,意指孩子在美國生下來,像一條風雨飄搖的船,一定要把錨拋下後才能平穩靠岸。根據1868年頒布的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法案規定:隻要出生在美國的嬰兒,可以自動成為美國公民。所以得不到美國國籍的外國公民就偷渡到美國,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孩子獲得美國國籍。近年來,關於美國“錨孩子”的現象一直爭議不斷,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承認,非法移民是一個需要急待解決的問題。

赴美生子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美。“給我10萬,還你一個價值980萬的寶寶”是不少掮客們招攬客戶時的口號。但要在算賬之餘,想想母親和孩子生命本身的價值。萬一發生醫療糾紛,產婦家屬在美國的維權是非常困難的。看似奢華,服務中產、富豪的月子中心,實際上是充滿凶險的冒險之旅。孩子出生之後,主要麵臨的是受教育的問題。聽聞有些在一線城市漂著的中產階層選擇赴美生子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拿美國護照順利進入國際學校,因為沒有取得一線城市的戶口,沒辦法入讀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除了貴,教育質量也不好,隻能走上輾轉的海外生子之路。

當美國公民,已經沒看上去的那麼美好了。“美國乞丐也小資”實際上是充滿對異國美好想象的錯誤觀點。美國的社會福利體係確實一向以完善著稱,不僅僅是在醫療、經濟救濟等方麵,還包括糧食、住房、取暖、孕婦及孩子保健、老人生活護理等等方麵。但如果你僅僅依靠這些福利製度來生活,在美國會相當艱難。重要的是僅僅依靠社會福利來生活,必然無法使你的孩子在美國受到你所期望的教育,從孩子成長的整個環境來說,距離許多父母所希望給予孩子的“更好的起跑點”可能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