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年齡越大越困難,倒不是說年齡大了就學習能力就退步了,恰恰相反,年齡大了之後理解能力變強,學習能力也會跟著變得更強。其實孩子從小開始學文字也需要個十年八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之所以大人反而學不進去,主要是長大了之後,就很難靜下心來安心學習了,要麼是被各種瑣事煩擾,要麼心浮氣躁急於求成,想要坐下來好好學習,隻會變成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
元小時候沒學過文字,但也深處永晝極的文化圈,理解能力已經上來了,加上他修煉《修靈卷》後,靈感優與常人,能穩定情緒靜下心來,記憶力驚人,更難得的是,他現在有的是時間,而且,還有人願意教他。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下,學習起來自然是事半功倍的,很快就掌握了常見的文字了。李老學究見他學得這麼快,斷定他天賦過人,教起來也挺有成就感的,就更用心地教起了元來,甚至想過將他一生所學所得都授於他。
光學文字是不夠,文字本身也隻是組成文化的一種符號,元雖然處於這個文化圈中,但是他所見所聞所知所想的,也隻是其中的一小點,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想要更深地了解這些文字的意義,還得看書,有的文字它有一個意思,有的有五六種甚至更多的意思,這種種意義都得到它所屬的文化中去尋得理解。老學究的臥海書屋,有整整兩層樓的地方放的全是書,連他自己都沒有看完,有的是李家前人放置在此的,有的是他從各處搜集來的,他一生無兒無女,也沒婚配,可以說是把一生都交給了這些書籍的,把這些書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很多人是受不了這種生活的,覺得枯燥無味,讓他們過這樣的生活,無異於把他們關在監獄裏,和失去自由是一樣的。但對像老學究這樣的人來講,這才是自由,他們樂在其中,對知識的渴求如同信仰,孜孜不倦,矢誌不渝。所以書籍之於他,如同金錢之於商人,愛情之於少男少女,那是有無可匹敵的吸引力的。
元開始看的書,都是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的,李老先生選的都是一些如同少兒讀物一樣,富有故事性的,從寓言故事到童話故事,從神話傳說到鬼怪故事,應有盡有。令他驚訝的是,這些騙小孩的東西,元真的被深深吸引了,讀得異常專注,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太過沉迷於這些簡單的故事,以至於後來當李老先生給他選了一本較有文化深度的書籍時,元看了兩頁就直接扔一邊了,說是看起來不過癮,沒味道。老學究明白,自己無意間給元養成了一種粗淺的閱讀習慣,想要改變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他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想要暴力扭曲他的閱讀習慣顯然是困難的,所以李老先生隻好在萬千書籍中苦苦去尋找那些既富有故事性,又包含一定深度的書籍,但是,這種書實在太少了。寫書的人要麼是為了探究深度而作,其中的故事枯燥而無吸引力;要麼就隻是為了故事而故事,附帶一些簡單的哲理或者宣傳一些價值觀。基本上很少有人會去寫間於前兩者之間的,實在是這種書籍本身就很難駕馭,讀起來也容易產生誤解。在有的人看來是花裏花哨,失去真實性的,不屑一看;有的看了又是截然不同的態度,說不夠浪漫,看著無聊。喜歡看的也有誤解,有的看其中淺顯的故事,有的看這故事背後的暗藏的東西,甚至看到了過多的超出原本太多的東西,同一本書,有了千千萬萬的理解,也可說是誤解。老學究找了幾天,就找到五本有點符合自己要求的,最後不得已,自己開始寫了起來。
元的這種閱讀習慣也沒有絕對的價值觀來評定是對是錯,實際上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也是這樣的,這種無需過多的洞察力,也不需讀者自己苦思冥想的書籍,本身就是最廣受歡迎的。老學究試圖改變元的這種閱讀習慣是鑒於自己的經曆的,他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閱讀經曆,隻是後來當他改變了這種閱讀喜好之後,內心得到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沉穩感,對元的幫助也是出於對這種感受的偏愛。
令李老先生感到欣慰的是,改變還是慢慢發生了。從開始的富含道理的寓言故事,到講求人文關係的文學作品,到以邏輯關係為中心的哲學書籍,元的閱讀喜好慢慢變得廣泛,隨之改變的就是認識。元的這種改變主要還是歸功於他自己寫的兩本書籍,第一本已經完成,第二本正在繼續,他還有第三本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