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斬龍劍倚臥龍鬆醉 飛龍橋落花頭井影(2 / 3)

吳素貞呷了兩口清茶,又說下去:“頤和園蓬萊島上建有龍王廟,因為頤和園的昆明湖,舊時曾為北京的水源,因此在昆明不胡的湖心島一建起龍王廟,所祈求神靈保護水源的充足。明十三陵昭陵附近有個九龍池,有泉水從山上順石壁瀉下,分九股流入低窪地形成池。明代嘉靖皇帝看中些地後,圍起了紅牆,修築了九龍池,池邊鑿了九個龍頭,九股水流從龍頭口中傾瀉入池。古人曾有詩寫九龍池:‘龍門開碧苑,池色映丹邱。芳樹綠階轉,清泉入戶流。園平花氣合,穀靜鳥聲幽。即此消千慮,何須覽十洲。’盧溝橋下有‘斬龍劍’,傳說永定河裏住著一條黑龍。龍睡覺的時候,河麵風平浪靜,人們可以搭浮橋過河。龍醒了,便翻身大吼,搞得河床改道,黑水泛濫。有家姓盧的石匠父子,趁黑龍去遠方之時,搶修起了盧溝橋。不久黑龍歸來,看見河上架起一座橋,非常惱怒,便擁浪推水衝向大橋,水浪遇到船形橋墩上的分水尖,頓時巨濤破成細流穿過橋下。黑龍又推著一層層厚厚的冰淩壓向大橋,誰知斬龍劍將冰層擊得粉碎,黑龍也被刺得遍體鱗傷。從此黑龍便台服了。北京密雲縣有一白龍潭,潭上有龍泉寺。石潭周圍樹木繁茂,雜花生樹,草木鶯飛。北京房山縣有龍骨山,門頭溝潭枯寺後的集雲峰上有龍潭,潭柘寺有龍王殿,戒台寺的鬆,自古以來就很有名,曹雪芹的祖父曹演曾有《馬上望戒台》的詩:‘白雲滿山誰打鍾,馬首西來路不逢。即此相看如一夢,因比緣還欠戒壇鬆。’”

吳素貞道:臥龍鬆在千佛殿前,其老幹蒼駁,蟠然如虯,蜿蜓橫生,匍匐近地,似一條九曲青龍。不遠處有自在鬆,兩鬆一臥一側,若龍相逐。九龍鬆在戒台殿北院,此鬆高聳入雲,樹皮如鱗,半連半蛻,皮色灰白如霜,看上去像九條白龍拔地騰空。九龍鬆的樹杈處曾長起一棵槐樹,人稱‘九龍抱槐。’在北京西山的冷泉村北有一座畫眉山,山上有個黑龍潭,清代《鴻雪因緣圖記》的作者麟慶,在書中曾祥細地記下了黑龍潭在道光年間的情況,他說:‘祠左山下有潭,廣十畝,深三尺許,水極清,見石底苔痕斑駁,紅綠相間。上蔭古樹,周以畫廊。其發源處,兩岸夾峙,蘿薜威蕤,天然石渠有翠藤纏繞,枯樹橫臥渠口,若門楣然。潭水雨不泛,旱不涸。水足則從東垣下瀉,潺潺有聲,遠近水田灌溉,村民汲飲,鹹資於此,利益其宏。’明萬曆皇帝、清康熙、乾隆皇帝曾來此拜泉求雨,結果隻見到‘一鱗遊其中,昂藏無與竟。頻頻露頭角,如具飛龍性’的魚。麟慶煞有介事地談到他見到的黑龍,1783年7月,麟慶來到黑龍潭。老和尚告訴他,潭中無普通的魚,隻有蝦藏在水草之中,龍要出現時,蝦會先排成隊,但是這極難遇到的事。可巧麟慶剛走到渠口,忽見蝦躍出泉麵,接著就看見一條兩寸長的黑魚依石戲水。他忙招呼同伴來看,可是其他人都說什麼也沒看見。麟慶激動不已,走進回廊,取筆寫下禱詞,並默祝:龍神有靈,當現象以實餘言,生眾信民。果然,在家馬上看到潭中黑魚正負水草遊動。麟慶還不滿足,又走到潭邊,懇請黑魚遊近潭邊,以便細觀,隻見魚直立水中,昂頭波上,洋洋自如,顯然這隻不過是一條身不過悄的小黑魚罷了。在北京延慶縣有龍慶峽,其水勢蜿蜓而上,好似一條蛟龍遊戲於穀間,故名為龍慶峽。北京西郊大覺寺有‘二龍戲珠’勝景,此景以二泉曲折聯結諸勝,貫穿全寺。兩股山泉從寺後的山穀中流出,經一段地下伏流,從後牆流進寺內。兩泉環繞‘憩雲軒’向龍潭彙合,勢如‘二龍戲珠’。‘二龍戲珠’既是寺內一景,也可以說是寺內全景。兩道溪水順山勢回流曲轉,簇胩著整具寺廟,使古庭院更顯得清雅別致。北京門頭溝燕家台,有一條山勢奇特、溪流清幽曲折的澗穀。在東澗入口處,兩座峭壁陡峙,壁麵平整如牆,形成澗穀的天然門戶,當地人叫它龍門,這條澗穀也因之被叫做龍門澗。一進龍門,是連綿不斷的峽穀。沿溪上行一段路,迎麵有一巨石、高聳入雲,稱做將軍石。從將軍石下穿過,龍門澗曲曲折折,兩麵峽穀若即若離,抬頭望天,青天如線。